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漫漫禅路



https://youtu.be/xoiATLvR28w

漫漫禅路     

词: 释继程
曲: 罗忆诗
主唱:李心洁

漫漫禅路  禅路漫漫
从心出发  依心起修

心性本净  具足定慧
无明迷惑  生死轮回

迴观返照  由外而内
拨开迷惑  明心见性

禅路漫漫  漫漫禅路
直透心源  清净圆满

Yise 羅憶詩 Aniu 阿牛

*** ***
繼程法師FB
https://www.facebook.com/ChiChernFaShi/?fref=ts

李心潔FB
https://www.facebook.com/LeeSinje/?fref=ts

*** ***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壇經講記》禪話--慈悲心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一位禪修者在河邊打坐時,發現一隻蠍子掉進水𥚃掙扎著,他伸手將蠍子撈起,卻被蠍子的毒刺給螫了,痛得不得了,不過他還是繼續打坐。過沒多久,他發現蠍子又掉進水裡,於是又把牠給救起,這次還是給蠍子螫了。就這樣,他一共救了蠍了三次,也被螫了三次。一旁的漁夫見狀,不以為然地問道:「你明知蠍子會螫你,為何還要救牠?」「螫人是牠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禪修者說:「我救牠,是因為慈悲心的運作,我的本性不會因為牠的本性而改變。」說話間,又聽到蠍子落水的聲音,禪修者毫不猶豫地立刻出手相救,卻被漁夫阻止。漁夫將一根枯枝遞給他,讓他用枯枝將蠍子撈起,放在岸邊,而這次他沒被蠍子給螫了。事後,漁夫告訴他:「慈悲也是要有智慧的。你的慈悲並不會受惡法的影響停止運作,但也要用智慧,採取合宜的方法,總不能老是拿自己的手給蠍子螫,那對自己就不夠慈悲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其實禪門中,有許多的故事丶公案,甚至是一些禪師的事蹟,雖未必全都真實,但它們之所以被傳頌,乃在於它們蘊合了禪的意涵在其中。例如這則救蠍子的故事,就是將慈悲心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做了很生動具體的表達,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禪的智慧不是在自身之外再加上什麼,只要依其原原本本的様子自然運作即可,而這也貼近了六祖所謂「自性清淨」的要義。
(壇經講記》,頁169-170)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壇經講記》禪話--生活中禪的慈悲與智慧

禪門裡有許多公案,都能讓我們領略這樣的智慧。

例如有則故事說道,一位禪師的東西被小偷偷走了,別人都覺得這個小偷做的是壞事,但禪師卻沒有關係,他偷了這些錢,表示這幾天他有錢花用,那麼至少這幾天他就不會做壞事了。對禪師來說,小偷今天雖做了壞事,但之後的幾天他不做壞事,那麼這幾天可能就是他的一個轉機。

這就讓我們想起前幾天提到「良寛禪師送月」的公案,小偷雖然偷走了禪師的破袈裟,但最後他卻是洗得乾乾淨淨,將袈裟物歸原處。所以禪師洞見的是轉機;至於我們,大概會認為善惡分明,小偷就是要抓起來,但這樣是否會失去了一個讓他改變的機會呢?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小偷到廟裡偷香油錢,正巧被老和尚撞見,於是老和尚對小偷說:「你拿這個錢去用,要先跟佛菩薩拜一拜,說一聲。」小偷也佷聽話地照做。後來小偷還是被逮了,在他的囗供𥚃也提及曾到廟裡偷香油錢,於是老和尚被請去當證人。可老和尚卻說:「他沒有偷,因為他已經跟佛菩薩說過了,"不與取"才叫偷,至於佛菩薩默然,那就是認可了,所以他沒有偷。」因為老和尚的話,這個小偷的犯行少了一個,罪就判得比較輕,他出獄後,就找老和尚出家了。

像這樣的智慧,我們很難想像,也很難做到,對不對?但我們先前也談到,禪的智慧丶禪的慈悲,並非是要做出什麼大事,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很自然地將禪的慈悲與智慧融合在一起。

(摘自繼程法師《壇經講記》,頁168-169)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所謂不動

在流動的時候,境在流動,我們的心也跟著在流動,那就是不動。所謂不動,就是我們沒有停住在一個地方。比如這個念在動,我們的心停在一個地方。我們停住了,可是這個念還是在動,相對的就有這個動。
如果兩個一直平行的話,就是不動。因緣在不斷流動的過程中,我們的心如如不動地隨順這個因緣一直在動,同時了了分明,非常清楚地照見所有的相和念在動。不只是照見它在動,同時照見它是空的,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法皆空。空就是無常無我。所以,心照見的同時,它跟著流動,所以它無住。
我們所謂的“不動”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就是心在整個過程中不被任何的境干擾,所有的相和念都是用,是無。離,就是不執著它,不被它干擾,不被它影響。我們要保持這樣的用功狀態。
所以,在打坐的時候,所有的境出現時,要很清楚地看到這些境。心清楚的同時,因為沒有被干擾,所以境繼續在動,你的念繼續在動,你的心也隨著它很清楚地見到它在動,可是見到它在動的時候你的心沒有被干擾。

但是我們沒有做到,所以要快點用方法,讓我們的心“無住”。……因為我們在用方法的時候,比如專注呼吸,我們知道呼吸是動的;比如念佛,我們知道佛號一聲一聲提起來,它是流動的,我們就不會停在一個點上面,那麼這就是無住,也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無住生心”。無住的同時,它是了了分明的。無住就是不動的。
如果我們在用功的時候把握了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也就把握了《壇經》強調的原理和方法。

(摘自[繼程法師《壇經》講錄 : 無念  無相  無住]2015814日))


自性清淨與定慧一體


我們講了關於禪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性清淨的觀點,……,是把幾個主要的佛教思想對佛性的說明加以融合,形成了《壇經》裡面比較特殊的觀念。這個觀念其實是對於禪的境界、禪的修行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談到禪的境界,如果我們悟了,就見到自性清淨;……如果悟了,見到自性清淨的時候,顯現出來的境界在《壇經》裡面講,就是定慧一體。……
  

六祖講定慧一體,其實非常簡單。他說,即定,定的時候,慧就在定,即慧,慧在運作的時候,定就在慧裡。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如如不動的同時,了了分明。這樣的說明,就是講定和慧不是分開的兩個作用。……

六祖把它融成一體。就是說,你在定的時候,慧的作用就在定裡面,在慧運作的時候,定的作用就在慧裡面,兩個不是分開的,……他拿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燈點亮了,點亮的作用就是慧,這個燈就是定。這個燈和亮是不能分開,分開就不是了。 燈是,亮就是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兩者不能分開。沒有這個燈,不能點亮;不點亮,就不叫燈。這個比喻是從世間的角度來說明。六祖在《壇經》裡面的意思是,這兩個作用是一體的,不能分開。就是說,當你悟的時候,見到自性清淨的時候,你的心就是定慧一體 —— 一方面是如如不動的,一方面是了了分明的但是你要有這樣的境界和體驗,心要有完整的功能,就是悟到自性清淨的時候。……一念悟了,見到自性清淨了,你的整個心的功能就是定慧一體,沒有分開。

這在其他的教學裡面沒有說得那麼直接。雖然我們常常說以定修慧,或者以慧求解脫,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把定和慧分開的,沒有直接地說它是一個整體。……
  
傳統上說,修定和修慧到一種相當同等的深度,我們叫做俱解脫,就是你修慧解脫了,同時你的定也比較深,所以也解脫了。還有一種解脫是依比較淺的定,最後在修慧中解脫,這個叫慧解脫。有這兩種解脫,它們的分別在於,俱解脫的這些聖者習氣比較少,到佛陀的時候,就沒有習氣了。沒有習氣是修定的功能來磨的。我們的習氣是貪嗔的煩惱形成的各種慣性的行為。我們修定的話,無貪無嗔,可以慢慢地把習氣消掉,但是如果定不是很深,修慧成就了,破了我見,解除了理性上的迷惑,解脫了;可是因為定的力量不是很深,還有很多習氣,定和慧的功能還是分開的。六祖的《壇經》把它講成一體,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沒有分開,是一體的;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這樣的說法,跟傳統有不同,也直接點出——你只要悟了,見到自性清淨,你的心的功能就是定慧一體,就是證到這個境界。……

(摘自[繼程法師《壇經》講錄 : (二)[定慧一體](2015年8月11日


真正禪宗的禪法

回到現實生活,有念有相。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無念無相無住,
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禪的方法。
怎樣做到呢?我們有自性清淨作為原理的依據
知道定慧一體是我們心本然性的功能
還有一行三昧方法的運用
在面對一切境時,總是讓心本然性的功能自然而完整地顯露出來,那麼在面對種種念、種種相的時候就可以無念無相無住,這個就是禪。
這個才是真正的禪宗的禪法。
(摘自[繼程法師《壇經》講錄 : 無念  無相  無住](2015年8月14日))



七福歌仿七碗茶歌



壺福同韻

一福得人身
二福能學佛
三福出了家閱讀藏經五千卷
四福行佛道心中煩惱事盡向滅處散
五福修定慧
六福淨心靈
七福法不執也唯覺念念不忘度眾生

丁酉六月初八普照太平繼程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只管......

禅师吃饭睡觉皆是禅,搬柴运水也是禅,可说是时时处处皆禅。

但这些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在做的事,

为什么对这些人来讲,却不是禅呢?

原来这些人吃饭时,有太多的思索;睡觉时则千般计较。

因此,心是在过去、未来、现在的妄念中轮回,

那当然不是禅了。


禅师做任何事,只管做而无妄念,不轮回,

平常生活中的种种作与息,皆在禅中,皆是禅。

只管就是方法,就是关键。


如何用功而能只管

这对身心状态粗散而有很多妄念、心念繁琐复杂者而言,

真是太难了。

因为总是多心多念地做事与休息,

也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能一心多用才是高明,开创事业而有成。

事相上,也显然有此情况,

但多心多虑,除了在现实利益上见到利益时,

因追求得到了而快乐,还能有真正的快乐吗?


只管作与息,看来似无多大作为,

但因其专注觉照,而把事做得好,

把觉也睡好,身心轻安、快乐。

就现实而言,追求那么多而劳心劳力,

吃不好饭,睡不安眠,

靠药来补充营养和睡眠,就是人所追求的吗?

即使追求的都得到了,有了少许的满足,自己又用得了多少?


还是回到最真实的身心,

外在的物质只有短暂的作用,

虽不能全无,却不需全有或多有。

只有真正安住于当下的身心,才能品尝到真正的自在、快乐。

打坐时只管打坐,劳作时只管劳作,睡觉时只管睡觉!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马来西亚怡保般若岩)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