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繼程法師影音2017-03

@youtube--2017
繼程法師 人生真忙茫看人生
發佈日期:2017年9月16日



繼程法師 禪思與禪行
發佈日期:2017年9月16日


繼程法師 元來自性本清淨 旦夕發心修菩提
發佈日期:2017年9月16日


繼程法師影音2017-02

@youtube--2017

       *20170104--
禪話人生,生死自在--繼程法師演講 (by 法鼓澄心社)

               發佈日期:2017年1月9日




繼程法師影音2015-02

心經的智慧
發佈日期:2015年9月19日


繼程法師影音2014

繼程法師佛法講座 - 道心不退 離苦得樂 2014-09-19
發佈日期:2014年9月25日



繼程法師佛法講座 - 佛教中的禪觀 2014-09-23
發佈日期:2014年9月29日





繼程法師佛法講座 - 如何依佛(性)修行 2014-09-24
發佈日期:2015年3月15日


繼程法師影音2016-02


繼程法師新州分會講法 “話頭,默照”,第一天 (音頻)
發佈日期:2016年9月24日



繼程法師 新州分會講法 “話頭,默照”,第二天 (音頻)
發佈日期:2016年9月24日



繼程法師新州分會講法 “話頭,默照”,第三天 (視頻)
發佈日期:2016年9月24日


《照》



《照》
词:继程法师
曲:康吉良
编曲:黄康淇
演唱:李心洁

禅修 不是逃离
工照打    禅照修
禅修 只是放松
事照忙    心照闲
禅修 就是生活
饭照吃      眠照睡
禅修 当是直心
默照照    照照默
Oh禅 照亮了心
Oh禅 照亮了生活
禅 照亮了一切
Oh禅 照亮了法界

禅修 只是放松
事照忙    心照闲
禅修 就是生活
饭照吃    眠照睡
禅修 当是直心
默照照    照照默
Oh禅 照亮了心
Oh禅 照亮了生活
禅 照亮了一切
Oh禅 照亮了法界

(十)想做與完成

很多時候,不少人是想做大事的。但多數時候,都只是想而做不到。

那些能做大事的人,不是一朝完成的,而且也不是一人做成的。都需要時間的累積,以及各方的因緣條件,才能做到的。

當然也會有幾個人是主要的帶動,或領導者。這些人能帶動、領導,也得靠自己努力的奮鬥。

只看到這些大事的成果,只看到成功大事者的風光,是那些想做大事而只停在想的階段的不少人,所以做不到的原因。

如果不能立足於自己當下的因緣條件,依之為基礎,並邁出第一步,而準備走無數步的話,想終歸是想。大事不會在某時某處等著你的。

作出了適合於自己的選擇,面對而接受,努力完成,再繼續的作出更大的選擇,並步步跟上。依著當時的因緣條件,作出能夠完成的目標,以及能朝向的方向,也就準備去完成自己所作的最大的選擇。

若是條件具足,終而完成,也許可以繼續向前,也許已足以滿足自己的選擇。但不論何等狀態,自己的心都要對這一切明白,覺知各種因緣。

但未必能如此圓滿的覺知。因而會有無法完成的可能。若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仍然是無法跳出、或超越,還會在完成與不完成中矛盾掙扎而苦惱。

應知因緣而超出,完成不完成非一己之力,乃因緣條件所成。故不論在什麼情況,都全然接受,也肯承擔,那就不會造成內心的衝擊。

但對因緣理解得透徹,應更能完成。但不一定是大事,而是本身條件與其他因緣所能完成的事。

二○○六.十.廿七   般若岩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九)修心的重要

作出選擇時,當然是心為主。選擇後,心能不能安住於所選擇,更是重要的。

不論在何等情況下作出選擇,也不論是什麼選擇,心都能安住,那就沒有什麼問題存在了。

但要有如此深遠而廣闊的心,安住於一切,那就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

因此這可以說是修養,也即是經過訓練、修心的心,才能做到的。

所以在多數的文化中,都有教人修心的方法,只是修至何等層次,或何等深廣度,會有不同。

既然心需要經過訓練與修行,方能有更高的修養,來達到完全的安住。那麼,為了要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自在,就得修心。

當然也有一些人已經覺得自己過得快樂了,這往往是自主的選擇力較強,且選擇的正是自己喜歡的。如果這種力量減弱了,或者被逼作出自己不喜歡的選擇時,是否依然快樂如斯?

多數的人就是在面對如此情景時,產生了苦惱。生活過得不快樂,甚至有時候逼得喘不過氣來。

如果心的力量不足,如果心的深度與容量皆不夠,那這些苦將會持續,或者更趨向惡化了。

如果心已有修養,則有能力去面對,相對的苦就會減少。如果心的深度與容量足以含容一切,當然苦的感受也就不存在了。

而人生在過程中,並不會事事如己所願,反而常常有違願之境出現。因此修心的功夫如果是有在運作,讓自己的心常常有更大的容量,對自己總是好的。

真的不要等到問題出現時才急著找方法。將心修好,不論情況是好是不好,都是自在的快樂的。

二○○六.十.廿七   怡保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八)主動與被動

簡單的生活、複雜的生活,平淡的生活、多彩的生活,都有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人去渡過。

這都是一種選擇。但有的選擇是自主力比較強的,有的則是被動的。

能自主去選擇,當然是因具有自主的能力與條件。而能自主選擇的話,應該會對所選擇的生活,感到歡喜,或充滿興趣。

相反的,被動者多數會較苦惱。若被動的成份太強,乃至完全失去主動力,被逼著接受的生活,當然是會很痛苦的渡過。

這是一般,或眾皆認為必然的情況。但現實中,的確是如此。甚至有些所謂的主動,也含有不少被動的成份。因為環境、社群、或某種潮流的左右,甚至操控下,作出了選擇。這選擇雖是由自己決定的,卻在如此多的外在因素中妥協的。故縱使是作出了決定,也未必一定會快樂的。

而一些完全被動的情況,若沒有外在的比較、或社群的大多數都是如此,在觀念上也不認為是被動的。說不定也會過得快樂,或自在些。

其實這一切相對的情況,在現實中是正常運作的。能有多少自主力去作選擇,並不一定是快樂的因素。往往在現實中,不論何種情況作了選擇後,能認清一切的因緣,調整自己的心態,用心的面對,接受事實,能使自己生活過得更快樂。

先知有名言:我喚山來,山不來,我就到山那邊去。這是一種智慧,生活的智慧: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能如此活潑的在現實中,回應一切的生活,那心就自在了。
                                                
二○○六.十.廿六   般若岩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七)愛染的輪迴

處境中必會有一些境相,是心所喜愛的。在喜愛的心理深處,會有深細的染著。

境相會引動心對它的喜愛,有著種種的因素。多數時候,心都會投向外在,就是境相本身,以為就是這些境相引動心的喜愛。但心所以會對某些或此等境相引生喜愛,除了境相,必會有心本身的因素。

心的作用是多元,多層次及複雜的。對某一境相生起喜愛,是這些作用含有的因素,常常不是一兩種,而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以往的經驗,以及境相對感官及心所產生的刺激等等。以往的經驗也是多層的,這是重要的。

而更深層的是心的作用中,常有一種深細的執著或愛染,就是對某些相有著染著,或黏住不捨的作用。

喜愛如果只限於境相,那是容易處理的。因為改換境相就能把喜愛放捨。喜愛若來自心理的作用,如經驗的積累,那就要層層剖析,或許才看出何等覺受而起喜愛,能捨下,或許就放下喜愛了。

但若其源動來自深層的愛染,那就難以拔除。因此深層的染著如大樹盤根般,盤據心理使心理的種種作用受其影響,乃至煩擾惱亂,故難以斷除。

此深層愛染其實就是自我中心的執著。內心深層中的自我意識強烈而深細的運作,使一切作用須依此自我為中心,故而產生深細的執著,一切以此為中心。此自我的利益及生存等作用為考慮重點。當喜愛作用源自於此自我中心,當然是根深而難拔除了。

只有從根本解剖自我意識的真相,破除自我中心的錯覺,解體自我中心的執著,才能從根本去滅除此深層喜愛的心,也才是真正解脫喜愛的流轉。不再繼續於此喜愛輪迴中浮沉。

二○○六.十.廿五   怡保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六)生命的選擇

不論在生命的容器中塞得滿滿的,還是留下很大的空間;不論所裝的是棉花,還是鑽石,都可以是生命的選擇。雖然這選擇有著一些不可知,或不得已的因素。

這些選擇是由生命來作的。雖然受到一些因素的牽引,而不是完全自主的,但在作選擇時,還是有一定的主動的。

也許在作出選擇時,主動力並未強過因素的牽引,但終究還是作了。而且在過程中,因素的變化、主動力的改變,也許還是會有不同的機緣的,或者還會作出完全相反的選擇。

因此這都不是重點所在。重要的是作出選擇的過程中,有沒有清楚的認知到這種種的因素與個己。作出選擇後,能不能安於現實,或所作的選擇。

當然認知了,也安下來了,也許還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含有不得已,或既選之,則安之的心態。

縱使如此,也常常能使生命獲得安頓。但若有機會改變時,還是會改變的。其過程仍需重新認知與安住。

如果是不論什麼狀態所作的選擇,除了認知與安住,還能積極的去滿足,並欣賞和享受選擇,當然是更能安頓了。有機會也還是可以作出調整與改變,但仍然是在過程中滿足而欣賞及享受。

生命能如此去安頓自己,沒有負面的心態,而不論作什麼選擇,在什麼狀態中選擇,選擇的結果是什麼,都抱持著積極、正面的心態,充份的對自己負責,更充份的享受這些過程與結果。那就再也沒有任何狀況會使自己煩惱了。這一切煩惱引生的因素都消失無蹤了。

生命若到了如此境界,還能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也許任何好的詞句及讚美的字眼,都是多餘的了。

二○○六.十.廿四   般若岩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五)棉花與鑽石

如果同樣大小的兩個容器,分別放了棉花與鑽石。棉花不是塞滿的,只有三數小團,而鑽石也只是三幾顆,兩個容器都留了很大的空間。

當然就價值而言,選擇鑽石,是幾乎每個人的考慮。因為其意義與價值,真的是差很遠了。不只是價錢,還同樣的留了空間。

幾小團的棉花當然不值多少錢,但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只需要這幾小團的棉花,就已經足夠了,那又何妨以此來放入容器,如果他已經滿足於此。

或許會覺得他不夠積極,或不夠品味、高尚。但擁有幾顆鑽石,必須付出的代價,與幾小團棉花相比,也就高得多了。要讓自己有品味、高尚,就表面而言,當然就得付出這些代價了。

而只有棉花就不能有品味,或高尚嗎?物質或有形象的東西,當然可以衡量一些價值。心靈或無形象的修養,也應該是可以衡量出價值吧?
因此除了留白,以及生活中所充實的是否有價值外,心靈修養,也應該是一種生命的考慮。修養如學問、哲學、信仰等,如果具有其高層次的境界,在無形的空間中,比有形的充實,應該也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成份。

當然也許放著幾小團棉花的容器,因少了滿足與心靈修養,也沒多少意義,或真的是浪費了生命。但如果是真能體悟了不同的境界,在如此渺小中,卻使自己的生命發揮其意義,也還是有價值的。

人群中有不少小人物,不是過得更快樂更自在嗎?有的是應用了一些修行的方法來達到心靈的更高境界。但也有一些,就是那麼單純而無求的安於本身生命的現狀,滿足而自在的生活,也不必標榜什麼,這些人更可愛吧!

二○○六.十.廿四   怡保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四)塞滿與留白

同樣大小的兩個容器裏,一個塞滿了棉花,另一個卻只放了三幾顆鑽石。任何人都會覺得放了鑽石的容器比較值錢,而且超過很多。

若同樣的兩個容器,都放了鑽石,一個只放三幾顆,另一個則塞滿了鑽石,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必會選擇塞滿鑽石的容器,因為它太值錢了,比另一個也值錢多了。

但想一想,塞滿的鑽石,除了賣錢,或與人分享外,自己又能用得了多少,而且當鑽石塞滿時,容器是一點空間都沒有了。再好的鑽石,又能欣賞到嗎?

很多人都認為時間要排得密密的,日子才會過得充實。但若排得密密的節目,正如棉花般的,這樣的充實,又如何與只有三幾粒,卻有價值的鑽石相比呢?

但如果排得密密的,都是鑽石的話,那應該是非常充實了吧?誠然,但少了空間。這密密的鑽石的美無法欣賞,價值無從估量,又實際上自己無法真正的享用,或在那種塞滿的緊逼中,都失去了擁有或充實的樂趣了。

因此善用時間,不表示一定要排得密密的。縱使每段時間所做的都是有份量的大事,也都不如讓自己有足夠的空間,放寬自己的空間、放鬆自己的身心,在有價值卻依然寬鬆的狀態中,悠游自在。

充實而有意義的活動或節目,只如幾顆美麗而有內涵的鑽石,就已經足夠了。騰出的空間,正好讓自己欣賞,享用這些鑽石的美麗與內涵。

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應該是有足夠的空間給自己的。生命需要空白,或隨時可填上色彩;或只是一片白,來襯托出其他的色彩;或留下空白使整個畫面清朗、寬敞、舒暢,甚至一種無以言喻或空靈的意境,才顯得生命的美。

二○○六.十.廿三   般若岩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三)立場與角度

在待人處世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立場與角度,否則就無所適從。此立場和角度的主觀成份,往往較強,但也有人會從較多的客觀條件去設立角度。

這本來就是正常的事。但多數人在設定角度時,因為摻雜了很多個人的利益於其中,或長期積累的成見,因此不免有所偏差,無法以準確的角度來判斷人與事。

有些人是故意如此,也就是早已設好的角度,本著偏差的心態,來看待人與事。雖已知是偏差的,但基於利益衝突,或個人成見,而故意如此。

但有些人也許是因為所得的資訊不夠準確,因此在設定角度時,失去準確的判斷,故而把角度弄偏了。若獲得正確資訊,應該會調整過來。

當然沒有一個角度會完整的,或完全準確的。因為個人本身的立場,主觀的看法,都會有失準之處。而獲得的客觀資訊,有些反而加大了偏差,除非此等資訊是較準確的。

但這無可厚非,重要是個人心態要正,不夾雜私人利害恩怨於其中,不刻意歪曲立場與角度。同時希望要更好的把人際關係與事情處理好。在正確的心態中,一些偏差會慢慢的調過來。縱使無法做到公正不偏,也不會差得太遠,常常還會有調整的機會。

若以正確的心態,又以沒有立場的立場,完全不預設什麼角度,只就當時的因緣來觀察、判斷,並作出適當的抉擇,而能真正的符合公道或中道的角度。那些人的智慧必是高超的,其修養也當高深。

這只有全然無我,放下一切執著,空去所有的立場,方能有如此高超的智慧、高遠的修養。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時,恰到好處的回應,隨緣而自在的過日子了。

二○○六.十.廿三   怡保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二)他錯與我對

找出別人的錯誤,並不表示自己就是對的;貶低了別人,並不表示自己就比他高;批評別人不好,並不表示自己就好;否定了別人,也不表示自己就受肯定了。

但從表面上,很多人都以為是如此,就是他錯我就對,他低我就高,他不好我就好,否定他就是肯定我。

尤其在利害關係出現時,就會有種種這類的作法了。

但事實上並不一定如此。這類情況的可能性存在,但存在的比例有多高,這都有待各方因緣,才能算出。

很多時候,是自己錯誤了,為了避開他人的指責或指出,就快點找出另外的人的錯誤,指責他,以為如此自己就可以避開錯誤的指出了。

這種做賊喊捉賊的方式,屢見不鮮。

在利害關係存在之間時,為了個人的利益,或因擔心對方的條件比自己好而缺少安全感,就採取了這種貶低對方、或直接否定對方的方式,以保護個人的利益,或不受損。

但有時候,這種作法只達到一點效果,而無法達到預期的好處。因為對方若真具有好的條件,只要一反攻,自己就無從招架了。或對方的條件真的太好了,去貶低或否定他,反而顯出了自己的弱點,揭露了自己沒有安全感的心虛。可能不等到對方的反應,自己已經垮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其實很多利益是互惠的。尤其是同行,或在同一類型的事業上,互惠互利。開拓更大的市場,不比為了爭奪小小的市場,而鬥得你死我活好得多嗎?

但短淺的眼光,常使人看不到那麼遠,於是種種的指責、批評、貶低、否定的手段就層出不窮,常常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或己方敗得一塌糊塗。

但要如此醒覺,仍然是不容易的。修養問題也!
                                                
二○○六.十.廿二   般若岩

摘自繼程法師《日日是好日》

http://www.tzuentemplesf.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article3&catid=44&Itemid=54

(一)不平與撫平

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事情、一些人或一些人的行為,使自己生起了不平的心。

這不平的心是因為覺得這些事情、這些人或其行為,已經越出了範圍,或造成了對別人的傷害。

這別人有時候是一個群體,有時候是很多人,或三五個人,或只是一個人。這些人之中多數是他人,偶爾會牽涉到自己,或只與自己有關。

覺得事情的不公平,或覺得有人受傷、自己受傷,有時候是很強烈的感受、有時候是輕微的。輕微的也許很快就會過去,強烈的常常會停留很長的時間,或至死都抹不去。

但這不平的心,不論輕微或強烈,一旦生起,總得想辦法處理或撫平。這真是很難的,因為不平的事、不平的人為造作,常常是持續性的,而且有的直衝著自己。

但任由不平的心持續下去,對心理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還是得想辦法處理的。

很多人會以直接的方法去應對,或強烈的表達不滿和不平的心。如此往往造成對抗、乃至鬥爭。原本已不平的狀況,可能會更不平。也有很多人會採取妥協的方式,接受不平的現實,讓事情在表面上獲得處理。但若心理仍然不平、強忍著,長期下來,會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要能適度的表達不平,又不造成對抗,或適度的妥協,又不會心理不平衡,的確是很不容易的。

但事情也不會總是在兩個極端去來。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方式,求得一撫平之法。

只是撫平的是表相,或者真正入於深心;撫平後仍有後遺症,還是不受後有,這都得看個人的修養了。

人不得不面對不平。畢竟這是一個由許多不平的人,組成的世間。你我生存於其間,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就得面對或涉入。況且你我常常還是製造不平,或促成不平的一份子。

不平的相引動了不平的心,而一切相又基本上是不平的。那不平的心總是隨著不平的相而動,如何才能撫平呢?

只有真正從內心去撫平、去轉化,才能根本處理。心若見一切不平而知為必然現象,包括了當自己亦不平時,同樣的會造成不平,那就得接受這個事實。

如果只從表相接受事實,心仍是不平的。必須見出不平的心是受牽動的,而心本身是否必然不平。當然真正見到一切的不平皆是相對的,在因緣和合中顯現,故只是一個虛幻的相。若是真實的,就永遠不會改變。但一切相,都在改變中。

而從因果運作中,不平必會平,因為因果是平等的。製造不平的人必會面對不平的後果。不論是有形無形的,不論是可見不可見的,付出多少得回多少,佔有多少也一樣得付出相等的代價。

因此與其以不平的心去面對而使自己不平,同時又付出代價,何如先平心地,讓因緣運作,讓因果運作。自己都平心的面對、接受、處理,從深心處去平、去轉化。

透徹平心了,則一切的不平,不再干擾,也就根治了問題。而此時的心,若遠離了,就不再需要為世間的不平事、不平心而不平,從此解脫自在了。

但若已平的心,仍然覺得生活在此不平的世間,故需為此世間奉獻自己的力量,多多撫平不平的事和不平的心,那就會從世間的相去著手。但因心已平,在從事撫平工作時,能夠在不平的相中,依然平平無事,進出自在,來去自如了。
                                               
二○○六.十.廿二   般若岩

《放松了》

《放松了》禅修歌曲MV制作特辑
發佈日期:2017年5月7日

詞  釋繼程
曲  DANNY許佳麟
編曲 李祥熙


〈放鬆了〉
身心繃緊了
累積疲勞 常常體力透支
氣血不暢 不少問題潛伏
日子難過 睡不香吃不甜
五根遲鈍 意識妄念紛飛
生活忙緊了
看似充實 其實心不踏實
看似成功 卻用健康換來
看似有為 卻付出了太多
追名逐利 空花水月一場
來放鬆吧
就是靜靜的坐著
慢慢的禮拜 輕輕的走路
守著呼吸欣賞呼吸
準時吃飯 準時睡覺
讓繃緊的身體放鬆
讓累積的疲勞疏放
讓茫然的意識清醒
就是這麼簡單的放鬆
放鬆 放鬆
從外而內 從粗到細
從淺至深 層層放鬆
身體輕安了 疲勞消除了
心裡的煩惱 也都解除了
就是這麼簡單的放鬆
放鬆 放鬆
由忙而閒 由緊到鬆
由身至心 重重放鬆
日子一樣過 事業繼續忙
因為放鬆了 一切都更好
啦啦啦~~~~~
啦啦啦~~~~~
身心繃緊了
累積疲勞 常常體力透支
氣血不暢 不少問題潛伏
日子難過 睡不香吃不甜
五根遲鈍 意識妄念紛飛
生活忙緊了
看似充實 其實心不踏實
看似成功 卻用健康換來
看似有為 都付出了太多
追名逐利 空花水月一場
守著呼吸欣賞呼吸
準時吃飯 準時睡覺
讓繃緊的身體放鬆
讓累積的疲勞疏放
讓茫然的意識清醒
就是這麼簡單的放鬆
放鬆 放鬆
從外而內 從粗到細
從淺至深 層層放鬆
身體輕安了 疲勞消除了
心裡的煩惱 也都解除了
就是這麼簡單的放鬆
放鬆 放鬆
由忙而閒 由緊到鬆
由身至心 重重放鬆
日子一樣過 事業繼續忙
因為放鬆了 一切都更好
啦啦啦~~~~~
啦啦啦~~~~~

兩個版本:
中文版:



英文版MV動畫(陳維武英譯):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