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是以调心为主。妄念很多或者陷入昏昧表示我们的心处在不安定、不清明的状态。这种不安定、不清明也正是我们多数时候的状态。我们现在禅修就是要安定和清明。要安定的话,我们的心要能够收摄,让它专注在一个境上面。专注在一境的同时,心要保持清明,也就是很清楚地知道,这是方法的原则。这样运作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让心回到当下,当下的生理状态是什么都很清楚,当下的心理状态是什么也很清楚。因为很清楚,我们能够很安定,身心就能够处在一种安定清明的状态。

  我们的心平时很散、很粗,已经变成了一种惯性,一下子想要回到身心当下的状态,就要借助禅修的方法──一个是念佛,一个是观呼吸。念佛的方法是把佛号或者菩萨名号提起来,让念佛或菩萨名号的「念」进入意识里面。意识是我们的心内在的作用、主流的功能,能帮助心回到安定与清明的状态。
平时因为妄念太多,妄念一来的时候,我们不是追逐它,就是抗拒它,不然我们就昏昧、不清楚,所以贪嗔痴的状态为多。我们现在提起一个正念的时候,无贪无嗔,因为我们的心没有被妄念带走,也没有抗拒、对抗任何的妄念。念佛的时候心很清明,所有的佛和菩萨的名号都代表了他们整体的功德。如果念「阿弥陀佛」,我们就是等于在念「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无量的智慧,「无量寿」就是无量的福德;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把它所有的功德都呈现出来了,因为念佛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是保持正念,正念帮助我们一直把心守在那里,不会动乱,贪嗔痴的烦恼来了不会被干扰,不会去追逐,心是清明的,佛号清清楚楚的,而佛号又代表了无量的光明,所以心的光明就显现出来了,安定而清明。看起来念佛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它具有很大的力量。

对「极乐世界」的误解

  不过,有一些人在学佛的过程中接收过一些讯息,以为念佛就只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好好的人还没有活好,就想要死了,因为死了才能够往生嘛,所以就认为人还没活好,就想死得好。这些讯息不完整,让很多人以为念佛非得往生不可,所以念佛的人什么都不做了,就准备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去那边干嘛?去养老!因为去到那边,最好的都有了,什么功德水、七宝池之类的,满地都是黄金!我告诉大家,满地的黄金跟满地的泥土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去那边,满地的黄金想要种一棵树都不能种了。所以它只是一个象征,象征那个地方非常清净。为什么用黄金作比喻呢?因为人世间黄金是最好的东西,所以一讲到黄金大家都觉得好。这是一个譬喻、象征、说明,让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有多好,生起一种向往的心。可是很多人想的是「哇,满地黄金!我去带一把回来多好,那我就发达了!」这些念头其实都不正确。

  另外,还有人认为去极乐净土的人什么工作都不用做,比退休还好,每天不用吃饭肚子就饱了。这是想的太远太多了。其实去那边是干什么呢?是去修行。我们真正去极乐世界的原因,不是去养老,而是去深造,这个观念一定要清楚。极乐世界像一所大学,我们去深造,深造好了、有成就了以后干嘛?回娑婆世界度众生。你进大学读书,读那么多干什么?读完了要回到社会服务,不是呆在里面不想出来了。不想出来也可以,你就在大学里面当讲师、教授,最后当副校长、校长。阿弥陀佛退休了谁接上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退休了谁上去?——大势至菩萨;他们两个是副校长。然后阿弥陀佛退休了,观世音菩萨退休了,大势至菩萨退休了,谁上去?──你呀!你在那边修、修、修,你就上去了嘛!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个修行、修学的空间。我们不进去的话,在社会上当然也可以学习,但是到那边能够专心学,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如果你们真的发愿往生的话,一定要清楚极乐世界的性质,不然到那边发现它不是养老院,「哦,我来错地方了,我本来以为是来养老的」,就会后悔了。
有时候在世间,我们觉得娑婆世界太苦了,就想逃避,逃到极乐世界去避一避。极乐世界不是避难的地方,是深造、修学的地方。这个观念清楚了以后,念佛就不同了,你就知道念佛是为了储备资粮准备深造,这样子用功就特别有意义,你的目标、方向就明确了。如果你只是为了养老、念念佛能够去就好了,那你精进用功的方向都不对了。有一些人就是因为这样的误解,而且看到念佛的人好像大部分都是年纪比较大、受教育不多的,所以想想极乐世界大概都是收容这些人的。这真是误解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

  如果我们了解念佛的真正涵义,整个观念就不同了,把它用到禅修里面就更清楚了,因为《阿弥陀经》讲想要念佛往生,要念到一心不乱。用什么方法才能够一心不乱呢?一定是在禅修中用功,你才能够念到一心不乱。所以我们要练习专注和觉照,以佛号为我们所缘的境,达到专注和觉照,到最后念到一心不乱。到了一心不乱的时候,很明确──你要往生,只要发个愿,时间到了、因缘具足了,你随时放下就走。我们看到很多念佛的祖师、大德都是这样,他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间到了因缘具足了,说走就走了,去了以后他们回来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回来也不会告诉你他是谁、谁回来了,而是继续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去度化其他的人。


念佛要有品质

  用功的时候想把这个工夫念到那么好,你在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一个佛号都念得很清楚。现在很多人念佛比较注重数量,用计数器,每天念多少赶快算一下,念不到数量就觉得有一点点挂碍。当然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念佛有数量的同时,记住一定要有质量——念佛的质量。念佛的质量取决于你念的佛号清楚不清楚。如果念得很快,念到佛号只剩下一个声音在传,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只剩下一个「陀」字,那就不准了。念得多但是不清楚,念到含糊不清,周围的人听了都不知道你在念什么,那是有问题的。如果在心里也这样念的话,阿弥陀佛出现的时候,你竟然叫不出「阿弥陀佛」来,因为你念得太快了,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你在叫他,那就很奇怪了。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清楚。要念清楚的时候就不要急,不要赶,不要冲,慢慢念。如果禅坐的时候念佛,佛号提起来一定要很清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这样念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心是清明的。念快了以后不清楚,不清楚的话就少了清明,也不容易安定。

  我们用念佛方法的时候,会发现还有一个现象──断断续续。念佛要持续,比如说一支香坐半个小时,你的心都是念佛的,每一个佛号念出来都是清楚的,没有妄念或者妄念不干扰,妄念不会把你的心带走。能够用功用到这样,就差不多是一心了。但是我们开始用功的时候,常常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然后想起来又「阿弥陀佛」,常常会间断,断的时候我们常常不知道。有时候断了十分钟,你忽然间想起,又开始念佛,你的印象里面好像刚才一直在念,自己以为自己在念,其实已经中断了一段蛮长的时间,这时候你的心可能跟贪嗔痴的妄念在一起,追逐妄念,处在一种昏昧不清的状态,但是你不清楚。

  初学念佛,断的时间长,续的时间短,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有警觉心,警觉心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发现自己念佛已经中断了。你可以借用六妙门的方法,用数、随、止(注:六妙门──修习进程的数、随、止、观、还、净六个环节)。这是修定的方法,就是用数的方法,念「阿弥陀佛,1」、「阿弥陀佛,2」,「阿弥陀佛,3……如果常常感觉妄念容易起来,就可以配合数字,用念佛的「念」加强觉照的心。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好处,「阿弥陀佛,1」,「阿弥陀佛,2」,「阿弥陀佛」,这个「3」不见了,我们就知道心跑掉了。觉照心、警觉心不在的时候,佛号也跟着跑掉了,专注的念头没有放在佛号上。这个方法虽然稍微粗一点,却可以对治我们比较粗的心。如果中断的时间太长,再续回来的话,这中间妄念太多,你就发现用功不容易有进步。有些人念佛念了很长一段时间,总是感觉佛号怎么念就是停在那边,好像没有办法再深入,就是因为断的时间太长。断的时候没有觉照心,不能很快就警觉,这样用功就没有办法把心调细。

六妙门的法门,在教学上是用呼吸的,我们先通过数和随,然后到止,止就是一心不乱了。这样一个程序对修止、修一心,也就是安定与清明的工夫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开始的时候我们从数字上加强觉照的心:「阿弥陀佛,1,阿弥陀佛,2……到阿弥陀佛,10」,你要有一个循环。到10的时候,你就要再提起另外一个觉照,又回到「阿弥陀佛,1」。当然也有一些人说不要数到10,那也可以,比如数到89,更容易提起你觉照的心。为什么要循环呢?因为我们的惯性,很容易就跑进去了──阿弥陀佛,108109……能跑那么远去了。由于惯性、习惯,我们到了10,不自觉地就111213继续下去了,那就变成惯性。有惯性的话,觉照心又弱了,又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就一定要在一个数字上作一个循环,你可以念到9、念到10,再起1这样的循环。慢慢的,念佛号越念越清楚、越念越安定的时候,你会发现从110都清清楚楚的,此时就可以开始把数字放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间就连贯起来,那时候你会发现在念的过程里面,心越来越细。慢慢你发现念佛的念头越来越细,你的心跟佛号慢慢地统一了,做到一心不乱了。那时候你发现没有其他妄念,或者偶尔有妄念在旁边飘过,但是它完全不会干扰,甚至你动一个念头去想妄念或者杂事的时候,发现杂事想不下去了,佛号自然就提起来,你的心主流的作用都是佛,你的心跟佛统一,这就是就念到一心不乱了。念到这个程度,工夫就在了,你想再深入任何一种方法都没问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发愿就去了。如果你要修其他的法门,依这个为基础都可以建立起来。一心不乱、安定和清明的状态慢慢地显现出来时,你就能够觉照。
  念佛可以念到智慧生起来,念佛可以念到开悟,这些都可以做得到,但基础的工夫一定要做好。所以,念佛的时候可以这样子用功,这些都是基本的工夫。至于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要怎么样再把这个方法做转化与提升,那就看你的因缘。如果你真正这样子用功,到时候因缘一定会出现,一定会有老师出现,或者你自己本身也会领悟到。有一些人到这个程度,他可能就转成「参话头」,有些人转成「默照」,有些人转成观想,有一些发愿往生,都可以。「一心不乱」的基本功,是禅宗里要先做到的。到这个程度你就发现再升上去的方法不止简单,而且不会太费力。我们大部分人用功最吃力的地方,就是在从散乱的心、很粗糙的心,调到专注的心、很细的心、清明的心,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很多人在初学的阶段,因为妄念太多、身体太粗,修了一段时间就修不下去了。初学的人很多,慢慢的我们发现用功用到上面去的时候,人数慢慢在减少,大部分的人都是前面这些阶段过不了。大家把简单的方法看作是容易的方法,其实方法简单不一定容易做得到。不容易做到不是方法的问题,是我们身心的问题。身心太粗、太散,这么简单的方法你就没办法用好,因为方法太细。你拿一个粗粗的斧头,要去雕一个细细的东西,可能吗?当然不能了,你要把刀磨到很锋利了才能够用,你这个粗粗的刀怎么能用?我们的心现在很粗很粗,想要去雕很细很细的东西,当然不行。但是这个过程还是需要的,我们雕一个佛像,轮廓雕起来的时候还是很粗的,然后慢慢越雕越细,雕到很细微的部分,你就要用很细的工具,很细地用功了。如果一开始就用很细很细的工具雕那么大的轮廓,怎么雕得出来呢?雕到什么时候呢?所以工具的应用一定要很清楚,要了解用工具的程序。我们现在是粗的身心,要用大刀阔斧的方法,先用大刀把轮廓切出来。

  之前谈到我们会面对身体很多不舒服的觉受,心里很多妄念跟昏昧的状态。你在念佛的时候能不能持续性地用功?念佛、禅坐的时候,能不能持续性地放松?这是我们目前最粗的基础功。过不了这一关,下面的工夫就上不去。听说现在有什么顿悟的法门、即刻开悟的方法,不要去相信。那个提倡顿悟法门的人自己都还没有顿悟,自己都还没有修好,他才会「错觉」(中文字很有趣——「错的觉悟」):他也「开误」,不过是错误的「误」;他也「钝误」,不过是迟钝的钝、错误的误。他「钝悟」了,我们跟着他学,最后就走偏了,越修越钝,越走越误了。

念佛与开悟

  有些人问:禅宗不是常常讲开悟吗?大家不要看太多禅宗的公案,看多了以后你都不了解禅师怎么修,只看到他开悟的过程,就如同你不要只看那些有钱人风光的一面,你要看他风光之前的过程。有些人非常艰辛,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吃尽多少苦头,他富了,风光了,我们只羡慕他的风光,不知道他之前吃了多少苦。有些人也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呢?不好意思,面子问题。因为他吃的苦不是一般人能吃的,有些甚至必须接受很多耻辱的过程,他不愿意讲出来;有些人愿意告诉人家,分享经验。很多人却只看到他风光的一面,也想学他,希望自己一下子就变富了,那你就要小心,一下子被「忽悠」了还不知道。我们看禅宗的公案和高僧大德们开悟前的修行,没有一位禅师不是经过几十年的修行才开悟的。我们最熟悉的虚云老和尚,二十岁出家,五十几岁在高旻寺开悟,这中间三十多年他修的苦行不是我们修到的。他还用了三十几年,我们要像他这样的话,也要三十几年。他是专业修行,我们是业余修行;专业用了三十几年,你业余要用多少年?三倍、五倍?你有那么长的寿命吗?所以我们不要想那么多。

  真正的禅修用功不是在等悟境,你等的悟境叫做未来心。很多人整天在那边「开悟、开悟」,就像齐天大圣用眼睛远远打量远处──看不到什么的。禅法最大的受用实际上不是在开悟以后,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们现在用功的过程里面,是不是能直接得到受用?你们现在学会方法,把握用功的原则──安定和清明,方法用上去的时候,念佛念好了,心是不是安定了、清明了?心安定和清明的作用越来越结合的时候,你回到日常生活里面,用得上吗?用得上就对了,那就是最大的好处、最大的受用,那就是开悟了,因为你有小小的体悟。很多时候你们在禅堂用功,发现佛号一用上去身心就安定、清明了。回到日常生活,当发生一些事情,最关键的时候,佛号一念起来,你整个身心都安定下来,心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面对事情心里忽然好像有一个灵感──其实不是灵感,是因为你的心清明了。心一清明它照见的作用就清楚了,心中的智慧会显现出来,让你知道要怎么去处理。你听从心的智慧,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情就处理好了,那就是开悟。你用上了才是实用,如果你在那边望着,有事情发生时却慌了,那没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禅修一定是实修的,能够实证、实用。

  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要把它用好需要一段时间不断地练习。一方面练习我们的身体,让它能够持续性地保持在一种安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修我们的心,提起我们的方法,让心持续性地一直保持在正念的状态,清明、安定的状态。佛号一提起来,你就清楚了;佛号一提起来,你的心就安定了。你要能够持续地用功,用到这个方法已经成为你心里主流的作用──我们的心好像河流,任何一个时刻发生什么事情,主流的正念显现出来了,发挥它的力量,就能帮助你把很多事情处理好。我们这样用功的时候,真正地回到因缘,当下的心就是正念的心。当因缘现前,我们的心如果安定,就能够清楚照见所有的因缘,甚至能够看到它演化的过程,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就会比较准确。依靠准确的判断,行动与响应就会符合因缘,我们就不受后有,不再制造后续的问题。

修行的人为什么会没烦恼?因为他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好就放下了,事情没有后续、后遗与后有的干扰。虽然外在的因缘还是会有的,因为别人制造嘛,但是他心里面没有,心理空间很大,不管你放什么东西进去他都包容。他们的空间永远那么清净和空荡,所以不会有问题和烦恼,所以很自在。我们现在心里妄念太多了,多一点东西挤一挤,再挤一挤,挤到心很烦很累。如果你的心里完全是坦荡、清净的正念,什么东西进来都可以有一个位置,事情一过它就自动地消失,然后空间又空下来了。我们现在的练习就是锻炼这样的心。

2016-05-18@继程法师
参考文献:【闲僧话禅】念佛与开悟 http://www.ccmati.com/index.php?lang=zh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QwMjI1MA%3D%3D&mid=2648837390&idx=1&sn=2011d20e0850747ea659e6b9a2910261&scene=0#wechat_redire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