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关于艺术与禅修的开示

借用五根禅修

  修 「禅」,是要定慧一体,也就是「默照」同时。通常我们不是「默」的太深,昏昧无记,就是「照」的太乱,无法安定。尽管这两个作用都在,却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惯性,让它们不能结合,处在被撕裂的状态,所以我们要用禅修的方法让定慧结合。定慧一体是我们的心本来就俱足的,通过禅修,可以慢慢让这个功能自然显发。一开始我们需要借用一些方法来清理长期累积的杂染,当这个功能完全发挥时,你会发现方法不再有作用,也不曾有实际的增减发生,一切只是回到了本来的状态。慧能大师讲定慧一体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所谓修行,是修定和慧。开始修定的时候需要加方法,当用功的过程中慧的功能显现出来时,就会渐渐把我们的杂染清理掉。尽管看起来是由加入减,可是到最后定慧一体时,心本然的默照功能就会完整的显现出来,也就不增不减了。

  止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禅修的重心,主要对治身心的不安定和不清明。平时我们的惯性都是在动态中,在跟外境互动的时候,我们的心常常处在动乱或昏昧不清的状态。当我们的身心可以不动摇地处在既安定又清明的状态,就表明杂染已经很少,心本然的默照作用正在有效运作。可惜大部分人很难自然地达到这种状态,因为我们的五根不断对外攀缘,一方面接受讯息,一方面做出反应,而在做出反应时,又有很多惯性的杂染影响它的运作。在动态中,尤其在忙的时候,我们觉得压力很大,却又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忙甚么。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每天都不断接受外境的各种信息,各种杂染不断影响我们的情绪,想要在动态中让心安定下来进行清理不太容易,所以需要用禅修的方法来对治。

  所谓的对治就是静下来,把五根的一部份先收摄,或是让它暂时跟外境隔绝,比如打坐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就隔绝了五根里对外作用最多的眼根。我们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耳根接触到的噪音就减少了,那时候鼻根和舌根也没有明显的作用,身根会变得比较敏锐。当眼根、耳根对外的攀缘少了以后,心的一部分作用就会比较往内。第一个先触到身根,再深一层就会触到我们的意识、意根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打坐时我们身体会比较敏感。平时身体不舒服,我们不太觉察,如果有觉察的话也会顺着惯性调节一下就混过去了。比如姿势不舒服,调一下会舒服一点,几分钟后又不舒服,再调一下,就这样我们不断地逃避不适感,因此身根对这个不舒服的触觉并不是那么明显。而静坐时,我们对身根的触觉就变得比较敏锐,身体任何部位的不适感都能觉察,可偏偏禅修静坐时不让我们动,因此我们无法逃避身根的触觉。这就是为什么打坐的人一静下来就会发现身体不听话。其实我们的身体一向都不听话,只是我们平时很难意识到。禅修就是帮助我们面对身根显现出来的触觉,无论是舒服还是不舒服的,都要面对,所以就需要我们的心能很清楚、很敏锐地觉察,也就是「照」,同时又不被它干扰,也就是「定」 或者说是「默」。我们一开始打坐就用这个方法。

  当外缘被隔绝的时候,从身根再往内,就能看到我们意根、意识的作用。我们会发现意识里面的妄念特别多。如何做到不跟着妄念走呢? 首先要让心保持清明的状态,当你无论是陷入身体的昏沉还是心理的昏昧时,你坐再久都没有用,因为当心没有「慧」的功能,「照」的作用就完全被覆盖了。修禅就是要用方法让心的「照」和「默」的功能显现。把它分成两个功能来说明,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状态还无法达到定慧一体,所以需要借用修禅这个静态方法来对治不安定和不清明。当我们使用方法后,身心慢慢安定了,面对身体的各种觉受,无论舒服还是不舒服,心都只是清明地照见,不会因为舒服就执着沉溺,不舒服就执意摆脱。

  我们平时生活中心常常处于不清明、不安定的状态,所以觉照的作用很难显现。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用功练习,就会发现我们的心比较容易凝聚并能清楚觉照了,即使回到现实生活,这种觉察的作用应该还会在。如果你发现打坐的时候,身心能达到清明安定,可一回到现实生活,就又处于昏昧动乱的状态,那说明你可能在禅修时方法用得不太得力。大部分用功的人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某种程度的安定跟觉照,只是这个作用能够维持多久,取决于我们本身的用功程度及是否懂得利用一些善巧方法来帮助我们保持这种安定和觉照,能够清楚地觉察到无常、无我,自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心不会轻易被外境绑住。

  我们常提醒大家,所有功夫必须要能够带回到现实生活里面去用,要用静态的功夫来保持心的清明和安定,所以每天最好有固定的时间打坐。可是我们有很多时间是处在动态中,所以也需要找到一个动态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其实,按佛法禅法所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搬柴运水都是禅,也就是说,当我们行住坐卧时,身心都能保持某种程度的安定和觉照,这就是我们动态中用功的方法。当我们的五根接触外境时,能不能保持清明,能不能在清明的状态里不被外境干扰?我们发现,有一些能吸引我们关注的外境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眼根,眼睛看那么多东西,总会有一些比较吸引我们。传统的禅法对这些愉悦我们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外境是要隔绝的,因为它们很容易变成是我们追逐的对象,叫作五欲。很多人喜欢去 shopping,「血拼」,就是用自己的血汗钱去拼命购物,更多的是去「瞎拼」(也是英语 shopping 的相近读音),闭着眼睛甚么都要。为什么会血拼跟瞎拼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那些商品吸引了、诱惑了。那些对名牌有兴趣的人,一进到名牌店,呼吸就变粗了,心也抓得很紧。其实我们看到喜欢的东西,多会有这种经验。耳根、鼻根、舌根也一样,都会吸引我们的贪欲,所以叫五欲。

  传统的禅修是要诃五欲,但是我们发现现实生活里,让眼睛不看、耳朵不听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找到方法面对。佛教所讲的出离,很多人以为是厌离,是抗拒和逃避,那是误解。我们的五根不可能不接触五尘,在接触五尘的时候,我们的心若能保持清明并不受染着,就自在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定慧一体,也就是默照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面对诸多外境,当五根接触到五尘时,我们的心其实很难真正保持出离,如果希望自己那颗还没达到安定清明状态的心能够发挥修行的功能,我们就要懂得如何借用五根和五尘之间的互动关系。

  之前谈到用打坐观呼吸,也就是身根的触觉,让心安住并保持清明,从而使专注和觉照的作用显现。那么,当我们的眼根接触到某一个境时,如果能够保持专注,同时很清楚的知道那个境,我们也能借用它来达到心的安定和清明状态。 通常,当我们的五根对所接触到的境产生一种美的感觉,我们就很容易被吸引。专注于这样的外境可以让心有一种凝聚、集中的作用,从而保持清明而又安定的状态。刚才谈到名牌,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因为它是特别设计的,不管是它的形状、样式、色彩,都会让我们觉得好看,所以就容易被吸引了。可是当我们被吸引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是跟惯性染着,和贪念相应,它就变成一种欲。但如果我们专注于它的美,在欣赏的时候,心是安定清明的,我们就能借用自己的兴趣,专心去欣赏品味一切引起我们美感的事物,同时让心保持在一种清明的状态,不会被干扰,不会被染着,于是我们就能借助它们来修定和慧了。

  那么这些美的东西是甚么呢?从人文的角度来看,通常是比较精致的文化,比如艺术。我们看到美的艺术会喜欢,会有兴趣。我们可以借用美的境,把心放在那个境上。但如果我们的心一落到那个境上就动摇了,妄念一起,默的作用也就不在了。如果我们通过禅修的方法,已经能够让心基本保持在安定和清明的状态,那我们在接触到这些美的外境时,就比较不容易被干扰,而且清楚这个境能帮助我们达到专注,所以就能借用它来修行。

  我们发现对真正有禅修体验的人,因为心非常的细,非常的敏锐,他们能从接触到的每一个境里都发现美。很多在艺术上有造诣的人,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看不到的美。但一般艺术家看到美的事物,心就会被吸引染着,于是他们用学到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艺术创造将其呈现出来,但往往在那个过程中容易产生执着,在专注的同时,可能会住在那个境上面。中国佛教的禅法是要帮助我们在这个境上达到不离不住的平衡状态。

  我们发现,在止静中的用功和回到生活中的用功中间,如果能够借用艺术欣赏或是创作来帮助修练心的清明和安定,我们就又多了一个修禅的机缘和境。其实,当科学、艺术及生活中的一切文化形式不断的从心灵、精神境界提升到较高层次的时候被称为哲学,达到最高层次的时候就是智能了。如果我们懂得善用一些文化形式来帮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专注、清明的状态,对我们整体的修行就会有帮助。比如有人对读书比较有兴趣,读书的时候能够让心专注、安定下来。也有一些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也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安定、清明。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常常也同样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或是在从事某些工作时,心如果能够保持专注而不被贪欲染着,就有机会达到本然的安定和清明。所以生活中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待续)

参考文献: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QwMjI1MA%3D%3D&mid=2648837394&idx=1&sn=b8119ad3c8310392dd36f50cf2f353f1&scene=2&srcid=0523CQkLCsIkymlB4T5hMFX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禅与艺术的贯通

  我们的身心在运作过程里面会出现几个相对的情况:一个就是不清楚,所以没有追逐,或是有某种程度的清楚,但是追逐,所以没法安定;另外一个是逃避,所以觉得没有受干扰。不管我们的五根怎么去接触五尘,都会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要回到禅修的原则,回到我们心本然的功能,即默和照,让它整体地运作。如果我们的心能够保持清明,就能感受到五根在接触五尘。假如这个五尘呈现出来的境能让我们的五根安定,或者是让我们的心专注在这个境上,就是定,同时又不影响到心的清明状态,也就是照,这样我们就能够借用到这个境来用功。

  回到五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每个人的根都有不同的领会度,有些人眼根比较敏锐,他们能够看到的美比较细、比较清楚。有些人是耳根比较敏锐,所以他们比较容易觉察到声音的美。有些人鼻根敏锐,比如像流行的香道、香禅,有人一闻就能够分析这个香的苦、辛、酸、咸、甜,跟我们的舌根分辨一样。美食家的舌根都非常的敏锐,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品茶时的专注和觉照,品到很细的滋味,在这个品的过程让心安定下来。

  如果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功夫,可以通过练习达到。比如说专注地品茶、闻香,当我们的根在接触这个尘的时候,那个触的过程是当下的,所以在品茶的时候,只有专注在这个境上,我们意识里的一些经验才能够帮助我们去品到那个味道和香气。如果我们的心很细,我们会发现茶的味道和香气不会始终是一种状态,当它经过舌根,你都能够触觉到它的变化,因为你的心很专注、敏锐,所以你就能够品到那个变化的过程,就能体会无常。所以,在品的时候,专注、觉照、清明,同时不停住在那个境上。当下一次你触到相同的境时,这个记忆能帮助你更深一层的去体会,体会过后,你又当下把它放下,于是我们品的时候,可以清楚的觉照,保持心不被干扰,不被外境染着,而这个过程里,就充分体现了禅的方法和智慧。

  我们是借用五根来帮助我们的心达到专注觉照,在专注觉照的同时,保持不被外境染着。如果只是停留在「意」的那个层次,心就会抓住那个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会执着于他所体会到的那个境,甚至有些禅修的人也会这样,想要抓住那个境,而一回到现实生活,马上就迷惑了。所以当我们抽离了五欲来禅修,进去了以后,还要能够回到现实生活接受五根接触到五尘的挑战。

  禅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智慧,也就是说你在禅修用功不是只停留在禅修的那个状态,而是要能够回到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所接触到的境,有一些也能够让我们的心专注,尤其是那些比较精致的,属于美的、艺术的境,对不少人会很有吸引力,如果能够借用它,同时不被它染着,那我们就能够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保持身心安定和清明的状态。把禅的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不管在甚么场合、甚么状态、甚么时间、甚么空间、显现的是甚么外境,都保持这种清明、安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的本然性的默照功能无时无处不在整体运作。

  我们发现,中国禅出现了以后,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精致的艺术几乎都跟禅结合。修禅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好的发挥,可以借助专注于自己擅长并喜欢的艺术来帮助自己保持身心的安定、清明状态,这时候艺术的方法就成为一个禅修的辅助方法。有些人可能还没有直接介入禅修,可是他们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发现,创作很容易让他们投入和专注,一些文学家或艺术家发现自己创作时的专注状态,应用到禅修的方法面,也能发挥让心清明安定的作用。所以,很多艺术家、科学家一接触到佛法或是禅修,会比较容易进入,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擅长的领域里已经有那个能够帮助他们专注的技巧,禅修会加强他们的觉照,让他们能够保持不受境的染着。我们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先练习禅修再借用艺术在日常生活里巩固心的清明和安定,还是已经有艺术的功力了再进入到禅修中来。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禅修方面已经有了体验,又发现自己有某些艺术创作的才华,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来传递自己修行的体验和方法,让一些还不了解佛法和禅修的人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找到相应的感觉。所以,禅可以通过艺术来做为弘扬的通道传达出去。有些人在禅修的过程里有比较内在的体验,然后能够把这种体验融入到艺术创作里,用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因为禅的体验是一种智慧,并没有一个很具体的形相。当艺术作品能够把这无形的智慧呈现出来,让别人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多多少少体会到某种禅的意境,如果觉得相应,愿意进来,这就达到了双重的益处。

  在日常的生活里,五根一定会接触到五尘,但五尘不一定都是五欲,五尘可以是我们用功的方便和善巧,它们会呈现在生活各个层面。当我们能够这样去体会的话,这个禅修就比较完整,因为它涵盖了生活的动态和静态,贯通了专注和觉照,让心的本然功能可以整体发挥。禅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细地观察或创作美的事物,同时了解所有美的事物也都自有因缘,无常无我——欣赏它,那是当下,创造它,也是当下。当我们清楚地觉察到这一点时,我们的心面对各种情况就能更加自在,不会轻易被外境干扰染着。

  所以,修禅的人如果在意境上明白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借用不同的善巧来保持和巩固心的清明和安定,艺术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我们在从事艺术创作或欣赏时,都可以用到禅修的原则,不仅帮助我们专注地欣赏美好的作品,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身心保持安定清明的状态,把禅和艺术真正贯通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QwMjI1MA%3D%3D&mid=2648837398&idx=1&sn=75c20a82da78deda466806cbe5495215&scene=1&srcid=05245jixgP7eKGiHlzWPzFEq&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