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繼程法師影音2017-01

继程法师影音

      *  继程法师谈禅修

                      發佈日期:2017年6月19日






〈禅是⋯⋯〉(015~
我们一直在想象这个是怎么一回事,像说你们会问问题,我们怎么办怎么处理,那我可以告诉你,禅它不会教我们做什么,它不会教的。因为会教的,它就不是禅的体验了。禅会让你的心知道你应该做甚么。所以应该做什么是你的心知道,不是这方法告诉你,那么这方法让你在这过程里面把你本然性的功能定慧发现出来,所以你的心自然知道要做甚么。那如果我是用方法来告诉你做甚么的话呢,那是外在的东西在告诉你啰,那外在的东西它不是个性的丶是个人的啰!个人的话,只有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比如我很忙啦⋯⋯我怎样⋯⋯怎様,你问一个老师或问一个咨询的人,他告诉你,那是他的,跟你没有关系的,我告诉你所有方法,怎么自在的生活,都跟你没有关系。但是,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去修,修了以后你有了体验,不用我告诉你做什么,你自然知道应该做什么,所以这个才是禅啰!那如果我告诉你应该做什么,那就不是了,那是法律,是戒律。那禅是超越这个,它是在这范围以内,但是它超越它。所以真正的禅它是让我的心知道我应该做什么。

六祖呢又非常的有智慧的,因为我们讲⋯⋯佛法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讲佛性是对的,我们众生都有觉悟的能力,都有清净的本性。但是你讲佛性是普遍的啰!那六祖在坛经中就讲自性,这点很重要,回到你自己本身,你自己本身的本性,所以它是清净的,那么你怎么让自性的功能发挥出来,这是别人不能给你的啰!所以,就你自己要去修。虽然普遍上我们都有共同的本性,但是回到每个众生本生,他自己的那个本身,他要发挥出来,所以这又回到我们佛陀的教育:自依止。个人生死个人了,别人不能帮你啰!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流行的方法就是有了问题我们去找老师。然后,一般的老师就讲一大堆理论也好!方法也好!你都发现没有什么用的!如果比较高明的老师呢,他就让你发现你自己的问题,然后他会提供一些意见,或是一些原理,然后你从原理把握到他能帮你的地方,然后是你自己去处理自己的问题,不是他帮你处理你的问题啰!所以,这才是真正禅嘛!

〈法师修习佛法的经历〉(3431548
我自己学东西的过程是这样,其实不只是印老,或者是圣严师父啊,或是星云法师啊,或是我自己的师父竺摩法师他们,对我有影响。其实我发现,我身边的人都在帮我成长,像说我现在在教禅,我教了三十几年了嘛。我在教学的过程里面,我发现到说,学生也是我的善知识,因为他们经历过的很多事是我没有经历过的,当他们把问题讲出来的时候,我就会用所知道的,然后,用刚才所谈的状况,然后帮助他们处理一些问题。那个过程,那么在这过程里面,我会知道更多问题,我就会发现到。然后他们都常常提醒我,让我知道说,我学的一些东西有一些地方如果没有学到的话,那么我就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处理这些问题,那我就需要再加深一点,或者是我需要贯通,像每次这样讲课,或是你这样访问我,其实刚才讲过的很多东西,是我现在动过那个念头才想出来的,之前我可能没有在讲过的,所以都会有这样的因缘哦!

所以,我跟这些老师学,也包括我的师父,好像印顺导师丶圣严师父,之前我也看过演培长老的著作,星云法师的著作我也看过,还有我一些老师的东西我也看过,那我自己学习的方式呢,是这样的,包括经典的学习,我比较是不属于像印老那么细密的学习丶深密的那种思惟,他们看到很细很细的东西,那我是比较会看到大体,所以譬如说印顺导师的思想,他讲中观,讲比较回到印度的佛教,那么我就发现这对我厘清整个印度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就先把这个部分厘清了,因为以前我们得到的一些讯息可能是不是很清楚的,(现在)厘清了!然后我跟圣严师父学禅了,在这之前我也读过天台宗的资料,也知道,但不是很深入,就是知道一个大体。那么,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我也觉得说太重要了。那太虚大师的整体性思想,我反而比较说我像他一点,都是看整体,那么看整体的时候,每一个思想系统,你很细密的去分析,差异就很大。

如果你是从比较整体去看,你就看到他们很多贯通的地方。譬如,整体的佛教一定讲缘起,像印老在他的《成佛之道》里面讲到「大乘不共法」𥚃面讲到后面的般若。他讲到般若,那么大家在读到般若时,大家以为都以为印老在讲中观,其实不对,印老是在讲缘起,他在讲缘起时说,缘起的思想开展到大乘佛教的时候,它有三个比较大的系统,那么这三个系统里面它们解释的内容,是中观的内容比较切近般若,或者切近因缘法,他不是讲中观,他是说中观比较切近缘起法。可是很多读书的人,读书人都认为印老讲中观,印老不是中观学者,他自己从来不承认,他是缘起论者。缘起论,我们又回到原始佛教了,就是佛教。所以,他也没有说他是原始佛教,他只是说他教的是佛法,所以他是用佛法啰!大乘佛法啰!然后再到秘密大乘佛法。他是用佛法啰,他是回到佛法的核心。可是,很多人认为印老的东西都是中观,其实这个是有误解的。然后,这个误解让很多人学印老的东西以后,排斥唯识,尤其排斥如来藏,这个是最大的损失,为什么呢?如来藏系统是跟禅修最密切的!唯识的系统,对禅修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讲转迷为悟,这个转化的过程是修心𥚃面很重要的部分。可是,学中观的人没有注意到这部分。

那我不是很细的去学,我是一个整体学,我是从缘起的角度来看嘛,那么印老也说讲缘起中观讲的比较切近,但是唯识也有它的优势,因为它从世间的角度来看,那么如来藏虽然淡化了一点,不过从三法印的角度,如来藏偏重讲涅盘寂静,中观讲诸法无我,唯识讲诸行无常。所以,唯识比较偏重在世间的种种相,因为世间的种种相,它要分析的很细很细,我们才觉得很繁琐啰。那么中观就讲空丶无我,无我是最核心的,它就破掉所有的自性见,在中观里的自性见,那是翻译出来用的。然后,你最后体验到的是涅盘寂静,如来藏系统讲的是涅盘寂静,它是从果位的角度,果德的角度讲常乐我净回头来看修行,所以我们本来具有这样的功德了,那么现正还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就回到修行。那么回到修行的过程,一定要经过空,只是这个空,你是空到什么程度。但是,大乘佛教讲这个空丶讲这个无我的话,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问题清理掉。所以,到如来藏讲到果德的时候,其实是清净跟自在丶还有这个快乐,一样的嘛!所以,我在学习上是大体的,我就把它贯通起来,所以我讲禅修的时候,我讲无我,我讲空,也要讲无常,因为你必须从无常才能切入。

那么禅法的顿悟是你已经修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所有的状态都达到我们说生死烦恼的临界线的时候,用禅的方法突然它,那你体验到的还是涅盘寂静。那这样子的话,所有的思想便没有问题了,它们之间便没有隔阂了。那我们有隔阂是我们用学派的观念,所以到中国它的智慧,实际上开展的层面,我们也不能说它超过印度佛教,但是至少是平行丶平等的,它是到了这个程度。因为,中国便有很高度的智慧,譬如道家与儒家的智慧世界闻名,就是顶尖那个层次的嘛,那我们已经有那么高的智慧了嘛,那佛教进来又是那么高的智慧,我们相融的时候,中国佛教的智慧就展现出来,像天台宗和华严宗,这个系统跟中观唯识的话是不相上下的,我们就用这个角度来看它,它把整体的佛教整理到这么有层次,把它架构起来,那不简单的,那是中国人的智慧加入中国的东西了,整个体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角度。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看到禅宗一出现,它把所有的这些中国本身建立的系统,它把它简化,所以六祖坛经那么简单的一部经,它就基本上把这些内容都讲了,但是它简化的过程里面它有这个背景,有这个基础。那么我们也发现到说中国的祖师,他们的智慧非常的高明,就是佛教的术语,你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是这个意思,可是你翻译了变成是中文以后,我用中文的意思来解释它,所以中观讲自性就指的是我嘛,所以自性见就是我见。六祖坛经讲的自性不是,是自本身具足的佛性,他是这样解释,跟中观的自性是两回事的。因为他这样讲,你才可以回到自己嘛!如果你讲佛性,很多人讲佛性清净,那我不是佛了吗?

可是六祖他一讲自性的时候,唷,是自己的本性喔,你要先回去看哦!不是啊就不是喔!那佛性,佛成佛是佛的事喔!不是你的事!所以你才回到自己啰。所以,中国祖师很多的祖师是借用佛教的术语,然后把这个他的体验跟智慧展现出来。那后来我们用禅这个字,其实我们也知道禅最早期,中文𥚃面就不是这个意思,借用它来翻译禅定的意思,也不是这个意思,可是到了禅宗它就是定慧一体的意思,它就变成中国化的一个字眼,我们在用它,那现在普遍在用的中文字太好用了,一讲把所有的东西都含摄在里面,所以大家就会去用它,现在是时尚了,一用你的艺术创作就生等,本来是经济仓,现在生到商务仓去了,是这个样子,大家就借用这个啰,但实际上它还是要这个底啰。

所以这些艺术家创作,他们如果有艺术的这个底,那么把禅的原则和观念放进去,然后他们把它涌入到他们的创作里面,他们真的也可以体会到,所以我刚提到的跟我二位对话的艺术家,他们用肢体,其中一个是用肢体来呈现,她在讲的过程,她在讲肢体的感觉,她各方面提,这个人虽不讲禅修,但是她的体验里面就含有这个意境在那边,我自己本身是这样经验,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有时候学佛时,你学某个学派,对你整个基础是很好,打下来,但是不要停在那边啰,所以学派也会框住我们。

〈对法师影响的几位大师〉(1551~)

〈圣严师父的传法因缘〉(2354~)


〈如何看待禅修带来的体验〉(43375058
其实这些是这样,我们许多人禅修的人,很重视这个体验,很重视这个境界,那么是尤其整天想要开悟,有些呢想要神通,但事际上这些都是过程,都是无常的,你有了体验,你如果停住了就「有住」,不管你体验多好,一旦住在那边,就有问题了,所以真正体验的话呢都是要让它过去的,只是所有的禅修重点都在方法,一旦进到禅堂都是方法,我们只是用我们的身心,方法是一个技巧,我们的身心去应用这个技巧,在应用技巧时身心会产生变化,因为它在调和,用方法来调和我们的身心,当然背后要有一个理啰,就佛法的理,佛法的缘起丶空的这个理,还有轮回的这个理,这个理作为我们的背景我们才能知道修行的方向在那里,要了生死,因为生死轮回很苦吗我们要了生死,那一定要理做背景啰。

然后你在用方法的过程一定会有经验,所有方法过程一定会有经验,但是所有的经验一定都是幻相,所以一定要回到《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要用虚相丶妄相来看你的经验,为什么呢?

像说我们泡一泡茶,我在泡茶时,水温丶煮水的工具丶茶具,这些全部都有关系的,我在泡时他变成一个整体,当这个整体在运作时我泡出这杯茶,那么这杯茶的味道你喝了,你觉得这杯茶的味道太好了,然后我希望我泡第二泡还是在这个味道,你心有所住了!我在泡第二泡时,水重煮了,茶具茶叶泡开了,第二泡不可能跟第一泡完全的味道,你还要求跟第一泡完全的味道,你就有问题了,这个体验在好,你都要放下,然后你要品的是第二泡的当下,那么这样子的话都过去了,每一泡都过去了,所以你在品茶时是品当下的那一泡。那当下的那一泡你能品出好味道是你过去的一些经验可以帮助你,但是你不能把过去的经验套进去,所以说过在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不可得」,不是没有,但是「不可得」是我「不执着」它,「不执着」它不是说它没有经历过,凡走过的必留痕迹,你怎么用这痕迹呢?所以,你这过程里面啊你很熟悉丶越来越熟悉这味道丶这过程时候呢,你就发现过说你每一泡茶它都不同的味道,但是你都品的出来,你都可以安住在当下去享受它,这才是禅嘛!所以,我们所有的经验过了,师父都告诉我们当时会给我们一些开示,然后过了以后他就叫我们全部都放下。因为你在用方法的过程中,它会不断的有这些经验,只是有一些经验它很深,可能帮助你到一种所谓见性或开悟的这个程度。你有了这体验过后,它就涌入到你的生命里面,然后它就过去了,因为它是过去心了,如果你还整天捉住那个,像现在有人说你开悟以后你要更精进,重复这个开悟的经验,这个一定是有问题的,这知见本身就是有问题。那么讲这个话的人一定没有开悟啰,他以为自己讲得对,其实是不对,因为没有任何经验是可以重复的,「缘起」从来就不会重复的,所以每一次都是当下。

所以,我们每一个过程,有了以后,我们只有知道它过程,那么至于那个过程,那个时刻的情况你是完全没有办法讲的,所以真正开悟或最重要的不是那个见性的经验,不是的!那个不重要的,它只是一个剎那,顿悟就过了,所以所有的这些经验更重要是它对你整个生命的启发,或者是它,你有了这经验过后,你的生命怎么展开,那个是最重要的,假如你有了这个经验以后你发现到说:哗!太重要了!怎么说呢?我终于更深的体会到这个佛法,这么好的佛法,我一定要跟所有的人分享,从此你就投入到弘法利生的工作,投入你的一生,这就对了!

哗!这经验太好了!我每天都坐在那里,一直希望这经验一直来,那就有问题啦!那就不是真正的体验了!所以,很多人都误解了,哗!以为有了这经验以后一直要重复这经验,很好很舒服坐在那边静静的,然后坐在那边等什么爆炸之类的东西,那都是出问题!所以更重要的是,过了以后,如果我们从中观的角度,《大智度论》讲「入毕竟空,灭诸戏论」,那没有什么好讲了,可是你必须要出毕竟空吗?出了毕竟空,方便嘛!般若是入毕竟空丶方便出毕竟,然后你就要「庄严国土,成熟众生」,这个才重要嘛!

所以,所有这些经验我们在禅修的经验都会有的,只要我们用功都会有,只是每一个过程它给你什么様的启发,它是不是让你的生命开展的更加丰富,然后你能够做更多的为众生服务的事情。那没有这过程的话,你在跟人家讲你有什么,大概都是你重复自己的经验而已。

〈继程法师禅修体验前后的不同〉(50585338
只能这样子形容啰,就是在这之前对佛法是一种理解,过了以后对佛法是一种体会。之前我在讲佛理时,可能我要看很多书收集很多资料,之后在讲时是从心里出来的,就这样子啰!很简单啊!所以现在我讲很多开示,我看一些书,我现在还在读经典,我读的经典不是文字的,就是生命中的这些!所以刚才我也提到,在教禅的过程中,我的学生都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的经验,他们呈现出来的,其实是就像一本书告诉我啰!所以甚至我写过一些偈子偈颂,看一套戏像读一本经,因为戏里面也有它一些启发嘛!所以我们就从各方面去吸收。然后在讲课时基本都没有用什么材料哦!不需要用什么!因为所有的东西我要告诉人家那些好的都是我们经历过的嘛!所以我就是告诉你我自己的经验,那如果讲的比较深一点,哗讲的高一点就是我的智慧嘛!就是这样子啰!就是这些我学到的东西,我觉得它很好!所以那一天我也讲嘛,很多人说佛法好,学的人那么少,因为很多人没有把这个好分享给大家嘛!禅法好,为什么禅修的那么少,因为你禅修到很好的体验,但是你没有跟大家分享,大家怎么知道呢?所以,我现在觉得佛法很好、禅法很好,我就要把这个好分享出去,那么这些好是自己经验到的,所以我不用再从别人的数据里告诉你它怎么好,我本身就有这个经验,这就是好的嘛!所以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基本上是这样的一种过程啰!


*** *** ***

  *透過藝術創作呈現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