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僧話禪】學禪應有的警覺
2016-04-12 繼程法師 禪心遊藝海
繼程法師關於[禪修正思維]的開示(一)
********
學禪應有的警覺
現在很多修禪的人也比較類似這種移植的情況。本來這也沒錯,但是需要有這些木條或者鐵絲能支撐得住它,而且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你們可能有這種經驗,或者看到這邊有些移植的樹就知道,是要很長很長時間,可能要好多好多年以後,才可以把那些支撐的東西拿掉。只有小樹的根已經紮下去了,它才會穩。古代的那些大德,他們修禪就好像那些百年、千年的老樹一樣,他們是盤根,所以不一樣。因此,我們就要知道外面的這些支撐很重要,也就是我們現在用功的這些方法,還有很多重要的禪修的認識、知識。
有瞭解了以後,還需要把它這些知識慢慢地轉化為我們的知見,讓它成為我們的心裡面所具備的一種觀念。知識是別人告訴我們的。經典、論典告訴我們的,以及祖師們告訴我們的,都是他們的智慧。你在吸收的過程中,能不能夠消化它?能不能夠把它吸收到你的內心裡面去,轉化為你自己的知見呢?這個很重要。就好像一棵樹種下去了以後,它能不能吸收到地下的養分一樣。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狀況 ——為了移植,很多樹葉都被砍掉了,因為它要先能夠吸收到養分,然後才能慢慢地跟外面的能量和陽光產生光合作用,這棵樹才會成長。
學了佛以後,佛法在你的生活中能不能用?不能用的話,那還是屬於別人的。佛陀的智慧再高還是佛陀的,祖師們的智慧再高還是祖師的,跟你沒有關係。所以,讀了一點公案,不要拿祖師的行為來模仿 —— 祖師怎麼樣怎麼樣,你就怎麼樣怎麼樣,祖師跟祖師之間拳打腳踢,你也來拳打腳踢。我們常常拿虛雲老和尚來做例子,因為他太靠近我們了,而且現在一些長老還是虛老的弟子或者再傳的弟子,所以他跟我們最近。他開悟的時候是被熱茶燙到手了。我們這邊也有熱茶水,你試過後,看看是開悟還是開花?—— 很可能是手被燙到了,然後去敷藥!所以,禪宗的公案不是拿來複製的,禪師引導弟子的方法,我們也不能複製。可是我們現在常常碰到這種情況,很多禪修的人喜歡複製一些祖師們的公案或者他們的行為。複製的東西是不值錢的,原創的才值錢。我們用功修行,是要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修養、知見,然後通過禪修印證,再轉化為自己的智慧。每一個人的智慧顯現出來的就是原創。 這些是我們一定要瞭解的禪修應有的知見。
當我們具備了這樣的一種認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禪修的中心原理,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回到佛法的中心思想。禪修離不開佛法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緣起的法則。我們聽多了,讀多了,好像知道了這個道理。當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之後,又覺得它很親切,或者聽了緣起法則之後覺得這就是真理,這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必須要依據的。而且,你會覺得緣起就是我們現實的身心、現實的世界顯現出來的現象所依的一個次序、一個法則。它跟你很親切,是因為身心在運作的時候就是依的緣起的法則。所以你沒有離開這個法則,一聽到這個緣起的法則,你就覺得很親切,因為我們整個身心就是這樣運轉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表示這個法已經入了你的心,你的心已經能夠吸收、理解,然後慢慢地可以用它作為我們待人處事或者用功修行的一個理論依據。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知道了禪修的中心、禪修的原理。這點很重要。
有了這樣一個知見的時候,我們的方向跟目標才能夠明確,而且是正確的。有了正知見後,就會有“正思”。所謂“正思”,有時候我們也叫“正欲” —— 一個正確的去向、一個要達到的目標或者是要去的方向。在《小止觀》裡面也提到這種心態或這種心理,把它叫作“欲”。但是一般上我們用的是“信”。當我們的修行具足了佛法的正見,我們就有了正信;有了正信,我們就會發一個願。
現在很多禪修的人也發願,但是所發的願是建立在一個不正確的知見上。比如一講到禪,某個禪法我們很喜歡,因為它能夠讓我們頓悟。我們最喜歡的就是頓悟,結果我們就往這個方向去修,希望自己能夠快快地開悟。這個快快開悟的心態其實是一個不正確的知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只看到地面上的樹,而沒有看到它地下所紮下的根。所以當我們生起這種心的時候,其實是一個不正確的追逐。有一些人在禪修的時候,只是想要快一點開悟,能夠快點的話是最好的。如果你遇到的那個老師告訴你“很快就開悟了” ,你很快就跟著他去了,因為你想追求快一點的東西。這是我們的習慣、習氣。我們世俗的習氣就是想追逐快速的成果——不管它是怎麼來的,不管用什麼手段,能夠快速得到這個財富,我們就去了;所以社會上才會有很多很多這種讓你快速致富的方法。但是最後你發現,真正致富的不是你,而是設計這個圈套的那個人,因為他抓住了你的心理,設計了一個圈套;很多人掉進去了,財富都給了他。當他們醒覺的時候,什麼都已經失去了。
很多人也會把這種心態帶到禪修裡面來,希望快點開悟,追求快快得到的東西。這種心理其實是需要檢討一下的。也就是說,那麼好的東西,這麼快就可以讓你得到,全部人都這麼快能得到,大家都不需要用功就得到了,這樣我們就坐在家裡等這些好運降到我們身上來吧!這不符合因果的法則。如果我們相信緣起的法則,就不會相信這一套。追逐快速成就的人,就是不相信這個法則,所以他們希望不要付出就得到所有的好處。其實這是世俗的心,不是禪修應有的心態。何為禪修應有的心態?一定要相信“因緣生,因緣滅”的因果法則。因緣成熟時,果報自然就會顯現。開悟是可以達到的。你要開悟的話,就要具備開悟的因緣,也就是必須通過修行,慢慢地凝聚,然後才會具足,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說我今天隨便用了一個方法,或者有一個最高明的方法,只要用一用,就可以完成目標了,這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的欲必須是正欲,正欲必須建立在正確的知見上。有了正確的知見,我們才有正信,有正欲,或者正確的願。發願的時候,我們發的是菩提的願,是成就佛道的願。我們發四弘誓願,最後一個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想要“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話,前面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學那麼多法門做什麼呢?因為“煩惱無盡誓願斷”,更重要的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然後你才能夠完成無上的佛道。
現在很多人希望什麼都不用做,用了一個方法就想成佛。為什麼有些人學佛會變得越來越虛幻,虛虛的、不實的?就是因為很多學佛人要的都是這些懸空的、不扎實的東西。禪修中也會有這種情況。禪法慢慢沒落,主要是因為禪修的人只是想複製開悟的經驗,而不想踏踏實實地修行,也不想踏踏實實地通過對佛法、對禪修原理的理解,吸收過後再以禪修來印證、轉化,而只是想複製前人開悟的經驗。複製的經驗就不是真的經驗。有些人總是看到古人怎麼樣開悟的過程就在那邊想像,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警覺。所以,《小止觀》講完了前面的二十個方便,在後面的五個方便中就提醒我們要有正確的“欲”。
我們修行的正確方向和目標一定要確定下來。確定下來以後,我們就精進地去用功。用功是精進;精進是一種努力,這個努力跟佛法有關係,跟修行有關係,要“精而不雜”。我們在用功的時候不要雜亂用心。精進一定是佛法裡面的用功修行,不雜染,不追逐一些外在不重要的東西或者不需要的東西。所以精進一定是跟出離相應的。“八正道”講到精進的時候就是要出世間。講“六度”的時候,講完精進接著就是禪定和般若,都是出世間的。世間的這個部分我們可以努力,但是要出世間的話就要精進,就是跟佛法相應的一種勇猛,所以叫勇猛精進。勇猛心是一種非常堅定的意志力,因為這個意志力是趨向出世間的,與我們一般世俗的追逐不一樣,它是比較精純的,心比較清淨的。
所以,我們在用功修行的時候,要把很多世俗的追逐放下來,儘量培養一個出世間的心,要有解脫的心態。不然,我們還是會把很多世間的慣性帶進來,而這樣的心用在禪修裡面就沒有力量,因為跟世間的追逐太相似或者是有那種慣性在的話,我們動不動又會跑回去追求那些東西了。因此在禪修的時候,我們的心態要適當地去提升、去調整。
(圖/空竹 : 三位大師共同揮毫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