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禪修】皈依三寶與禪修...
2016-08-25 繼程法師
皈依三寶與禪修
我们知道,佛陀出家前是一位太子,他看到人生的种种苦难,包括生理上生老病死的苦,心理上的“求不得”,“爱别离”等等的苦。比如“爱别离”之苦,不仅产生于人与人之间,还可能存在于我们和我们染着的事物之间。跟所爱的人相处就会产生舍不得的心理和别离时的苦。我们一定会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我们可以永久拥有,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总是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这也是一种苦。我们在世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容易相处的人,但是我们必须和这些人互动,所以会有“怨僧会”的苦。种种这些苦,都是因为我们自身身心的作用,因为五蕴炽盛无时无刻不在运作而产生。佛陀通过思考问题认识到,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解脱这些烦恼。于是佛陀离开了皇宫,到深山区修行。他参访了很多老师,经过不断的内省和思考。他在修行过程中运用了一些有用的方法,但他发现,这些方法只能帮助他达到一定程度的安定,或者即便可以达到很深的定,仍然不能帮助他解脱生死。所以他进入到很深细的思考,观察生命轮回的过程,最后觉悟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无明所引发的,就是我们理性上的迷惑。佛陀自己解脱了,他感到有责任把解脱的方法传导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解脱。所以,佛陀的修行和教学是关于解脱的修行和教学,佛陀并没有希望建立一个宗教。但是印度是一个宗教文化非常浓厚和丰富的国家,宗教可以说是他们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虽然佛陀提倡的是一个关于解脱的修行,但渐渐地就形成了类似宗教团体的运作方式,加入了一些信仰的内涵。
在佛陀的教学里,他经常告诉弟子不要崇拜某个偶像,或者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在没有认知的状况下迷信地崇拜某一个人,而是要听闻他的教学,经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印证这个教学到底是否对他有利益。佛陀特别强调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破除迷惑而达到解脱生死。在他的教学里,解脱生死是终极目标。但是佛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很多人都想解脱生死,但是常常不具备修行条件,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烦恼造作,经常处在迷惑的状态,因为理智上的迷惑(就是痴)导致感性、感情上的迷惑,就是贪和嗔的烦恼。所以贪嗔痴是轮回的根,所谓“根”,是一种动力,因为无明和痴就会产生贪和嗔的行为,这样不断地制造轮回。要让自己解脱生死,一方面要通过禅修的方法,向内探索和了解内心各种心理状态的运作,找出轮回的根源;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符合正道的行为,在语言上要正语,行为上要正业,维持生活要正命,建立正见和正念,依这样的正道运作,我们才能趋向生死的解脱。因此,在当时印度的宗教文化背景下,佛陀渐渐地建立起了僧团,设立了类似宗教的组织,建立了类似宗教的行持,目的是为了帮助修行人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达到解脱。
我们有一些人抱持着这样一种心态或者心理障碍,认为佛教是一个宗教,必须要信仰而且需要遵守宗教戒律和行为准则才能够学习到佛法,而我又不信这个宗教,我不需要遵守这些戒律和行为准则,我只需要学习禅修的部分而达到解脱。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佛陀当时建立教团和传播教学的历史背景和真实情况,就会知道,佛陀并没有刻意要把他的教学变成一种宗教的形式,而是整个发展过程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宗教,但其实这些戒律和行为准则是和修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行为准则,我们的修行就会欠缺一些条件,就像挂在半空中,上不去下不来,始终停滞在那里,没办法进步。如果不是进行完整地修习而单纯孤立地学习禅修,我们大概只能够得到禅修很小的利益,而不能完成终极解脱的目标。
我们谈到修行,除了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这些准则,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正确的知见。因为我们无明的状态,在理性认知上有错误的见解,导致行为上的贪和嗔,因此不断造作轮回的业。佛陀发现,当我们有不正确的认知时,就会造作种种的业。如果我们确立正确的认知,就会减少造业的行为,减轻轮回的力量,最终才能解脱。佛陀还观察到,我们身心的运作,是六根六识接触到外境而引起,由于我们错误的见解而产生杂染和迷惑。比如我们看到一样喜欢的东西就会产生乐的感受,随即产生爱染和追逐的心,想拥有它。接着想怎样拿钱去买。如果用正当的手法赚取的钱,问题可能少一些,如果用不义之财买来的,或者采取偷盗的方式,会担心哪一天被发现了。但不管是否取之有道,得到了这样东西以后,拥有了它,不想失去它。如果是偷来的,担心别人也会来偷,产生不安的心理。即便正大光明买来的,也怕哪一天会失去这个东西,最好把它藏在橱柜里,不够安全的话,再锁进保险箱里,或者辟出一个房间把它锁起来。在整个过程中,因为贪爱和染着心,延伸了种种问题和造作。同样这件东西,如果我们对它没有染着心和得失心,我们用合理的方式获得它,暂时拥有它,使用它,但是明白它总有一天一定会离开我们,或者我们离开它,即便如此我们也能够随时放得下,因为懂得因缘生因缘灭的道理。如果具有这样的理性,这个东西就不会成为我们的苦恼。没有了染着心,就不会造成轮回。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智慧观察到一层一层杂染的现象的话,那么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我们就能够用比较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和回应,可以减少烦恼的产生和业力的造作。
所以,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是无常无我的因果法则在运作,后有的问题就会减少,我们的行为就会合乎法则的运作。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见,后有的问题就会延伸。怎样建立正确的知见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佛法明白这些道理。具备了正见,我们就要依着正见,确定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解脱我们的生死。我们要说正当的语言,做正当的行为,以正当的行业维持生活,使我们的日常生活符合正道,再通过禅修的方法,自净其意,解脱生死。在整个运作中,正确的知见至关重要,也就是见到因缘生 、因缘灭、无常、无我的因果法则。见到了正确的知见,通过我们的修行,来解脱生死。迷惑是我们轮回的动力,正见是我们去向解脱的动力,我们必须通过学佛具备这个正见。 这就是我们禅修的原理,没有这个原理,我们的禅修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具有正确的知见,一方面通过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和修行的实践,慢慢深入体会。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因果法则的正见始终成为我们修行的引导和依据,作为我们思考的中心,我们要以缘起和因果法则作为思考事物和处理日常生活的方向和依据。我们对因果法则有越深的信任和体会,会发现我们的心越能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因果法则有深有浅,比较深的是无常、无我、空,比较浅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现象。从浅到深,我们要去体会和应用,作为我们生活的准则。这就是我们皈依的法。
缘起法(因缘法)不是任何一个人创造和发明的,我们只能发现它,发现这个法则和道理的人,是觉悟的人,是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的人,是佛。佛陀把他修行的经验和体验到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才能机会去听闻了解,才能够以这个法作为依据去修行而趋向解脱。因为佛发现了真理,佛也成为我们皈依的对象。当然有一些智慧非常高的人,尽管没有向佛陀学习,或是是在佛在世之前的,他们在日常生活或修行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真理,他们也是觉悟者,也是佛。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学者也在寻求宇宙的法则,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了这个真理,他们也是觉悟的人。在我们人类历史上,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我们饮水思源,我们皈依把这个真理告诉我们的人,就是皈依佛。
佛陀觉悟了这个道理,度了很多弟子和学生,他们都得以解脱。因为教法的重要,为了让它不断地传播下去,佛陀把弟子组织成僧团,僧团里面的人专心依法而修,获得解脱,然后再去度化更多的人,依此推广教法。佛陀对他身边的弟子说,你们要到更远的地方去弘扬你们觉悟到的真理,尽量不要两个人走在同一条路上,要把范围放得更广。为了持续性的教学,佛陀也接受了其他信徒的供养,建立了一些精舍、道场和寺院,僧团依住在这些道场弘法,从空间上不断推广他的教法。弟子们一代一代相传,佛陀的教法在时间也得以不断延传。因为有这个僧团的存在,才使我们有因缘在佛陀离世两千五百多年以后,还能在一个不是印度的国度听闻到这个教理。所以僧团也成为我们皈依的对象。
在佛法的教学里,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三宝。觉悟真理的人,是佛宝;觉悟真理的人所觉悟的真理和修行的方法,是法宝;把法宝弘扬得更久更远的僧团,就是僧宝。三宝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佛教的三宝看似有个宗教的形式,其实完全是为了修行的人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设立的。修行人皈依三宝是为了个人生死的解脱。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自利利他,使自己本身得到快乐,也让更多人快乐,让自己拔除苦,也让更多的人拔除苦恼。皈依三宝,实际上是回到个人,皈依受戒,遵守日常生活的准则,通过深入内在的禅修最终获得生死解脱;回到大众,分享快乐,帮助别人拔除苦恼。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QwMjI1MA%3D%3D&mid=2648837475&idx=1&sn=70d8775557f2210fdf3eea00238a73f3&scene=0#wechat_redire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