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六祖壇經》的生活應用~了了分明 如如不動 清楚覺照 當下最好


  《六祖坛经》是惠能大师一生说法的精要纪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禅宗宝典,法鼓山安和分院于2016年开春即礼请圣严师父的法子--继程法师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为大众讲解《坛经》的智慧法语,期许人人透过自觉的功夫,转迷为悟,开发本具的清净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从「事」看「理」、从「理」看「事」,练习将「心」时时回到定慧一体的状态,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默照同时,用自性清净的心,做好当下的事。如此渐次修行,「事修」和「理证」相应,事理无碍就会见到自性清净,「心」的清净本性功能一旦显发,所见到一切都是清净的,所触及的任何外境,都能了了分明、如如不动,那时,「心」是自在的,是快乐的!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带领禅修多年的继程法师于201618日受邀前来安和分院讲授「六祖坛经的生活应用」,吸引逾七百位菩萨前来听讲,一时之间,安和分院犹如一座都会禅堂,弥漫一股安定的氛围,继程法师先是以轻轻缓缓语调娓娓道出与圣严师父学习禅法的种种以及讲述《六祖坛经》的因缘,随后,法师藉由与当日引言人许仁寿菩萨自谦「『我知道』我是一个凡夫」的对话中,切中当日课程的核心,也就是佛法最重要的要义--「自觉」。

  法师指出,所谓「我知道」这句话,代表的是「自觉」,就是对自己有适当的觉察及深入的了解。尤其,知道自己的缺点很重要,明明白白了解做那些事会产生烦恼,而不去做,就是「戒」。「我们受戒时,最重要的是戒体,指的是受戒时,内心产生自觉的能力,这个自觉的能力告诉什么不要做,若拥有觉察的能力,就是佛性,佛的本性就是觉悟的本性。」法师详实对大众解释,倘若我们没有自觉,觉悟的功能未发挥作用,并非缺乏佛性,而是佛性未显现出来。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覆盖了,以致没有自觉,并非没有本然性的功能,而是我们没有让它显现。」继程法师如是说,因此,让本然性的作用显现就是《六祖坛经》最重要的思想,其中心思想,就是回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观念上。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有情的本性,为何人或有情的本性称佛性呢?法师慈悲解释,是因为有「心」,故佛性也可称为心的本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觉性、佛性,在于「心」最主要的本然性功能就是「觉」,因此,有觉悟本性的众生才称为有情,有了佛性,也才有能力修行、成佛,到了六祖,则不太提佛性,而是强调自性。
个人吃饭个人饱

  为了避免菩萨们误解「自性」的义理,继程法师特别说明,在中观所强调的「一切法,无自性」,其中所谓的「自性」指涉的是「我」,故「自性见」就是「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指的是每个人心里面,有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的「我」存在,并且能主宰一切,这是错误的知见。佛陀觉悟后,印证的是「无我」,因此,佛法教导我们要破「自性见」,破「我见」。在此可以看出,六祖所阐述的「自性」与中观所讲的「自性」是不一样的意思,中观的「自性见」是我们要破除的,禅宗讲的「自性」是我们要拥有的。

  继程法师解释,禅宗所讲的是「自性」,指的是每一个众生自己的本性,强调的是「个人吃饭,个人饱」的观念,至于佛性则是普遍的,别人的佛性,不能代替,别人成佛,我们不能成佛,别人的佛性显发,不表示我的佛性显现功能,别人的佛性不是我们的自性,故「自性」得回到每一个个人身上。由于每个众生是个别生命体的显现,即使本然性的佛性是普遍的,就事相上的运作而言,别人开悟不等于我们开悟,佛开悟了也不表示我们开悟了,所以,禅宗特别重视将修行回到个人身上来。

  不过,很多人会问「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又或许自觉「业障深重,没有信心可以成佛。」对此,继程法师提点,一旦将修行拉回个人本身,修行就会变得很具体,无法仰赖外人,以念佛而言,我们虽倚仗他力,若自己不念佛,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得要自性念佛,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此一观念让我们知道,不仅修行要回到自己,修行也只能靠自己,与此同时,还可以保持希望与信心,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拥有觉悟的本性,就是我们的自性。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在《六祖坛经》中,除了自性的观念外,另外还强调自性清净。法师接着以如来藏系统简单说明清净本性的观念,此一思想系统比较注重修心、修定,强调修定的同时,也净化心。亦即,心有杂染,杂染是外来的,本性则是清净的,得经过修行、修定的方法,将外来的尘劳拂拭,犹如镜子本身是干净的,镜面蒙上灰尘,只要去除尘埃杂染,就可见到清净本性,此一思想系统与禅法关系最为密切,也让我们的修行方向很明确,明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不让外来的杂染污染我们的心。

  继程法师指出,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之所以可以将丰富高深的中国佛教思想体系化繁为简,简化为自性清净这句话,此观念却不一定仅指涉如来藏系统,而是涵容中观、唯识、唯心等诸多体系的观念。以中观而言,强调的是一切法,本性空,「空」,所以无染。例如,天空被阴霾、沙尘暴所污染,不能说「天空被污染」,因为,空的本性不可能被污染,污染是因缘生、因缘灭的过程,只要清理去除,本性就清净了,也就是说,空故无染,无染故净,清净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本然性,是它的本质。

  倘若本来就「有」的,还有个「有」,清净并非本来「有」的,而是本然性,就像清净的水,加了很多东西,水的本性却始终是清净的,只要将污染源去除,水的清净本性就会显发,这个显现是因为本然性清净的缘故,也是中观思想,《六祖坛经》所说的自性清净就是这个观念,一切法的本性、心性、佛性、自性都是「空」,「空」,故无染;无染,故清净。如果我们觉悟到本然性清净的心,功能就会发挥,就会以清净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本然性清净的心能否显发,关键在于「迷」跟「悟」。

  所以,禅宗特别强调「迷」与「悟」,直接了当告诉我们,心悟了,就会见到清净的本性,不会被外境染着;心迷,就会被外境污染,会起烦恼。以雾霾污染事件为例,倘若心悟了,心自然不被干扰,就是「定」,但事相上会做好隔离保护,因为需要。以禅修的观念来说明,被干扰的心,就是不定的心,但很多人在「定」的同时,心的确没有被干扰,而是睡着了,那是迷糊状态,犹如烟霾来袭,宣称自己是铁肺,此时,心虽没有被干扰,则属于没有智慧的定,有「定」,没有「慧」。

定慧一体 定是慧体 慧是定用

  定慧同时运作的状态应该是,知道雾霾成分有害,戴起口罩,这是「慧」,也就是具备辨别能力,分辨有害、无害,有害则保护自己,但心不被干扰,这就是定慧一体,也是六祖惠能大师教导我们自性清净的原理。把握这个原理,自性是清净的,因为自性是空,空故无染,永远不会被污染,至于有杂染的相是心迷,心悟的当下,心的本然性清净功能便显发出来,就是即心即佛。因此,定慧在运作过程中,心不被干扰是「定」,了了分明是「慧」,定慧不分开。

  若,定慧分开的情况,则是知道雾霾有毒,口罩也戴上了,却觉得心烦,这种情况是有「慧」,没有「定」;若自觉自己是铁肺,心虽不被干扰,未做防护措施,则仅仅是有「定」,没有「慧」,也是多数人的运作方式,如同打坐腿痛,心就烦,想东想西,想腿痛,想办法应对,虽有觉照,却无「定」的作用。又或者,有些人打坐,坐着坐着就睡着了,看起来像是有「定」,却没有「慧」,以上都是我们多数人生活的样貌,但,《六祖坛经》告诉我们定慧一体,不能分开,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故能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法师接着说明,禅宗不太用「定」这个字,以天台宗而言,讲的是「止观」,很多修定、修止观的人常有错觉,一讲到「如如不动」,以为是坐着不动,其源于部分修定、修止观的方法,是专注于一境,心停住一点不动。但是,这样的「定」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无想定」,表面上看起来不动,稍微不注意,心就会有「住」,这样的修心具有危险性,如果,禅修掉入此一境界,「慧」无法显发出来,因为「住」久了,心会有依恋,对于入定的舒服感容易染着,一染着,会懒,会堕落。

  所以,禅宗后来用默然,不讲话,心很定,这个「定」不是住在一个境中的「定」,而是随境流转的「定」。法师解释,由于因缘生、因缘灭一直不断流动,不会停住,心跟它在一起,就是在如如不动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讲的「默」,重点在于外缘怎么动,心跟着它,却如如不动,这就是三昧,也称心一境,是当下因缘的一境,心跟着因缘生、因缘灭,不被因缘干扰,同时了了分明,清楚觉照因缘,清楚觉照当下是空、是清净的,也因此开悟众生眼中都是清净的,即使有阴霾,天空都是清净的,不受乌云、蓝天干扰,时时了了分明,就是「一心三昧」,是从清净本性、清净的直心自性流露出来的反应。

事修理证 理事无碍

  继程法师强调,《六祖坛经》的重点,就是每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性清净是本然性,但不表示我们本性清净,就是佛了,这仅是「理」,「理」的背后要有「事」,「理」是要成就「事」,「事待理成」就是这个道理。在「理」成就「事」的过程,我们须学习从「事」看到「理」,也要从「理」看到「事」,举例来说,「理」,是本性清净,从「事」的角度来看,则是藉由因缘生、因缘灭,体悟到无常、无我、空,了悟本性是空、是清净的,这是「理」。倘若,我们从因缘生、因缘灭的过程事相中,看到生灭,看到生灭的同时也看到无常、无我、空,这就是从「事」看到「理」,「事」「理」相应,就是理事无碍。

  那么,怎么看到细微的事相?继程法师提点我们,当用「定」和「慧」,心不被干扰,非常敏锐,法在流动过程中,便可看到微细的因缘生、因缘灭,进而印证无常、无我、空,这就是见「事」的时候,证到「理」,所谓的观想就是这样「观」,只是,我们经常是通过很多思维的「观」,而非直心的「观」。

  但是,默照的方法,是直接「照」,「照见五蕴皆空」这句《心经》的经文,我们天天念,却没有念出禅味,其实用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到「照见五蕴皆空」。由此得知,默照、定慧、止观是一体的,在一体状态中,心不被干扰,因缘生、因缘灭时候,心跟着流动,那就是「无住」,「默」和「照」是无住的,也是清清楚楚的。一旦,心跟着转,便可看到微细的生灭,当下印证没有实体、没有我,那就是空,就是真正开悟,悟到自性清净。

  「所以,用默照、话头等方法,心都必须在最简单的状态下用,最简单的状态要在身心经过比较繁琐次第,而繁琐的次第根本与本性、自性无关,而是跟杂染有关,跟迷的心有关。」继程法师直接了当地指出,心一迷,心就有杂染,必须经过清理过程,所有禅师也是经过几十年的修行,慢慢将身心调到简单的状态,对理的掌握就会越来越清晰透彻,「事修」和「理证」相应,理事无碍就会见到自性清净,这就是佛法的重心。

  继程法师指出,我们修行时,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止观法门,用到最后,即能体悟定慧一体之妙,然后,在生活中,将体验或开悟的境界用出来,那就是一行三昧,所有一切都是直心流露,达到无念、无相、无住,将禅法简单传达出来。

清楚觉照 当下最好

  因此,回到现实生活,就是保持自觉,自觉是基础功夫,要知道自己的程度,若腿痛,就练腿;会烦心,就学习不被烦,一旦自觉了,每个方法就是最好的。「接着,不断将修行的心回自性清净的观念,让修行回到定慧不二的状态,所以,圣严师父教默照时,告诉我们要觉照当下因缘,整体觉照,心不被干扰。」继程法师详实说明修行的方法,并解释静态用功时,当清楚觉照全身,若做不到回到呼吸,需回到方法;动态时候,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若能达到每个当下,心都不干扰,就是默也在,照也在,就是默照一体,默照同时运作。

  「只要,抱持这个观念,在此状态,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定慧一体,喝水时,知道自己在喝水,喝水的过程,了了分明,心不被干扰;品茶时,用好心情欣赏,但不追逐第二泡茶跟第一泡茶一样,两泡茶的差别了了分明,却不比较,因为,第二泡茶是第二泡茶因缘,无论那一泡茶都满心欢喜接受,这才是茶禅。」继程法师慈悲提点我们,并说明两泡茶当然有差别,心却没有比较,其中所谓「了别」是「慧」的功能,不管味道如何,喝下都是欢喜,心不被干扰,就是默照,生活中如此运作,就是在禅中。

  或许,一时半刻我们无法全部做到,无法完全发挥自性清净的功能,不过,法师鼓励大众,每个人应该练习提醒自己,心时时回到定慧一体的状态,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默照同时,当下是什么,清楚知道,用自性清净的心,专注将当下的事做好。「当此功能发挥实,见到一切都是清净的,都是自在的,都是快乐的,当体悟常、乐、我、净之妙,此时的「我」,就是大自在的「我」,非实体不变的「我」。这时,触到的任何外境,当下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因为用清净心看,故知道是空,反映出来就是正面的,快乐的,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将《六祖坛经》的重点用上了。

  对于有些人学佛一下子就想学深奥的,要找最好的,期望能够开悟,继程法师指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更好,只有好;没有好,也没有不好,因为所谓的好、更好、最好,并无标准,标准在于个人。」「一般人学佛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不用找更好的,因为没有所谓的「最好」,一切都好,没有不好,心越来越简化,最后发现,不用找最好,因为当下就是最好,所受用的就是最好。」法师的说明让现场气氛顿时活泼起来,这就是每个人需要练习自觉的原因,自觉之后,自然会找到最好的。

  「禅修,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只要记住时时回到《六祖坛经》所讲的启示自性清净、定慧不二、一心三昧、自性流露,无念无相无住,简单来讲,就是默照同时。当我们未能达到此境界时,当勤加练习,故要修止、修观、修定、修慧,从中体验坛经的妙义以及圣严师父弘扬汉传禅法的心愿。」因此,继程法师鼓励菩萨们要要把握机会练习禅修,好好用功!
文:陈丽珠
参考文献:法鼓山全球信息网,安和分院http://anhe.ddm.org.tw/
http://anhe.ddm.org.tw/main/news_in.aspx?chapid=89&modid=441&nid=6234

2016.01.08【继程法师禅讲】六祖坛经的生活应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