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新州分會】繼程法師講《六祖壇經》與禪修

  繼程法師於9 202122日三天,以《六祖壇經》為講題,引領眾人深入瞭解禪修精髓所在。《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稱為「經」者,明白六祖惠能的思想內容,能夠幫助我們不偏離禪的修行,從而轉迷成悟。

  法師首先介紹《壇經》的歷史背景:菩提達摩初祖來到中國,是南北朝的劉宋時代(420-479)。當時佛教傳入中國還不算久,達摩初祖發現,雖然一些比較淺顯的佛法觀念,例如「三世因果」已經在中國生根,但是比較深入的觀念還沒有建立。在那種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達摩初祖能夠把他的禪法傳下來,相信是相當地困難的。

  觀念沒有完好的建立,其中一個原因是佛經雖然一直陸陸續續傳入中國,但還沒有高僧大德作系統性的整理。天臺智者大師(538-597)的貢獻,就是以「判教」的方式和「藏通別圓」的理論,把佛經做了全面的整理和分類,並且以藏通別圓爲次第,將禪法的理論和教學,建立了一個深厚的基礎。而六祖惠能大師(638-713)就是站在這個深厚的基礎上,化繁爲簡地將智者大師的繁複的禪法,轉為爲簡明的思想和方法。我們現在也須從這個深厚的基礎來研讀《壇經》,否則我們對《壇經》的瞭解,就會變成膚淺而不實際。

  法師指出,這段歷史讓我們聯想到現時的兩個問題:第一:以法師多年在歐美弘法的經驗,因爲佛法傳入西方的歷史不久,西方眾對一些佛法觀念還不能完全瞭解和接受,尤其是輪迴及三世因果等觀念,因爲他們受基督教深根蒂固的影響,很難完全接受。於是,對爲什麽要開悟,有很大的誤解,不瞭解開悟是爲了要解脫生死輪迴。在這種情況下,禪修的功能,可能僅僅是調身調心,比較難深入。

第二:對我們來説,雖然受了中國文化的熏陶,能夠接受佛法的觀念,但是,對佛法的基本觀念,尤其是諸法因緣生因緣滅、因果、輪迴等,仍然缺乏正確的理解,因而不能深信,也就是沒有建立起正知見,造成了我們缺乏生死事大,要解脫生死,大死一番的態度。於是在禪修的路程上,也同樣造成瓶頸,僅僅在調身調心的層次上打轉,不能進步。法師鼓勵我們,一定要建立起正知見,提起了生脫死的決心,這樣才能用我們生命的力量,精進努力。

  法師開示,《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自性清净」。「自性」一詞和中觀思想不同。中觀所講的自性是「我」,一個主宰性、永恒性、持續性的自我。這個自性,當然是空的。要瞭解自性在《壇經》中的用法,我們必須瞭解幾個相關的名詞。「空性」或「法性」:是指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在眾生,這個空性又叫做「佛性」,强調衆生的心都有覺悟的功能,這個功能可以讓衆生覺悟空性,從而成佛。「佛性」一詞也比較强調普遍性,所以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在《壇經》和之後的禪宗,「自性」不但是「佛性」,並且更進一步強調「每一個」眾生自己的佛性,因爲每一個眾生都必須靠自己來覺悟。

  因爲自性本空,所以任何東西都不能染著,因此《壇經》說「自性清淨」。但是爲什麽在事相上看來,衆生的心是雜染的呢?《壇經》認爲,那是因爲衆生一念迷,心顯現出來的就是雜染。如果能一念悟,心顯現出來的就是清淨;也就是說,本來清淨的自性就自然顯現出來。迷和悟,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而同樣都是心的功能。迷和悟,就是唯識思想的識和智。由迷轉悟,也就是轉識成智。因此,《壇經》的「自性清淨」,含攝了如來藏(佛性)、中觀(空性)、和唯識(轉識成智)三大思想。

  要轉識成智、轉迷爲悟,《壇經》提出「定慧不二」的原則。這觀念和傳統佛教的觀念不同。傳統上,有些法門先修定再修慧,有些法門先修慧再修定。但是,《壇經》認爲,定和慧是不能分開的,所以說: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因爲慧的覺照功能,必須要在心定不動的時候,才能發揮出來。換句話說,這也就是默照,定就是默慧、就是照。定和慧不可分,默和照也不可分。所以,定慧不二默照同時。所有的方法,不論是念佛、打坐、拜佛等等,都不離開這個原則。

  法師告訴我們《壇經》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僧人名法達,讀《法華經》多年不得要領,來問六祖。六祖就叫法達念《法華經》給他聽。六祖聽完就説,此經最重要的句子就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麽大事?生死的大事。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了生死的大事。如何了?就是要非常清楚透徹地照見生死其實不是真的有個東西在生死,而是因緣生、因緣滅。對任何現象,我們也要照見,它的「有」,其實就是「空」。但是,要有如此清楚透徹的「照」的功能,我們的心必須要在非常安定的狀態,那個狀態就是「默」。換句話説,就是默照同時。而我們能夠默照、能夠覺、能夠了,就是因爲我們自性本清淨。這就是《壇經》的智慧。

  法師强調,《壇經》講的道理,看似簡單,要實際操作起來,就需要具備深厚的禪修基礎。所以,法師一再教誡我們,切勿好高騖遠。話頭、默照,看似簡單,卻是比較高深的方法。如果用不上力,就應退而用數息法。但是很多初學者連數息都不行,這也是很平常的。如果你的心太粗、雜念太多、心定不下來,很可能連自己的呼吸都不能感覺到。在這種情況下,法師建議就再退而練習放鬆身體,不但是打坐時放鬆,而且是日常生活中隨時放鬆。慢慢地你就會把雜念沉澱下來,你的覺照的功能,就自然會慢慢地顯現出來。然後,就會能夠覺察到呼吸,從而可以開始數息。所以不必氣餒,因爲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只要不斷地努力,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去修,假以時日自能水到渠成。
文:萬果傳 20151026

參考文獻: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國際弘化,國際弘化動態,網址:
https://www.ddm.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1288&modid=12&mode=&nid=5408&nofra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念佛与开悟

  我们知道,在禅堂里面,禅修的重点是静态的用功。静态用功中心的部分,就是在静坐中修。在静态的时候用坐的姿势把我们的身体调正、调和,放松身心,用身体这个支点作为修行的基础。既要把身体调好,又要持续性地保持放松与调和,这就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的运用。   静态的方法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