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是置心一处,或一境,或一心不乱,照字面的意义看来,当心止于定时,应该是很单纯的,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而且越深的定越是单纯,而至于语言文字都不易形容,因简单故。
而在定中,单纯的心是没有语言与文字相的,术语说没有寻伺心所需的作用,但心仍是清楚觉知的。如果少了这份清楚觉知,那就不是止或定,而是昏昧、痴心或无记了。
只是心虽清楚觉知而且尚有微细的念在流动,却不能用一般的语言文字去描述,但经论中仍有不少对禅定境界的描述,那应该都是在定中深刻体会如此定境的禅师。在出定后,从记忆中去描述的,为要让后学者对定境的层次有所了解。
但一些禅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却将文字记在心中,当在学习禅坐时,坐得某个稍为安定的状态时, 在记忆中的这类文字浮现出来,于是就误以为自己已征得这些定境,或有的与同修分享自己心得时,将此似是而非的禅境,依其所记所知说出来,常常也得同修"印 证"的某一定境,如此一来,一个禅修课程中,入于禅定者竟然几乎是所有的禅众。
但多数的禅众就只是心中文字影相中的定境,却没有真正定境中的禅悦喜乐和单纯的一心。这些禅众不知这才是禅定,而不是文字描述的那些。然而这种错觉误知却常发生,因此是需要谨慎处理的,因此错误会造成很多的流弊。
古德与禅师的善意,应该得到善解和尊重,因此修禅者应重于方法的学习与练习,不是追求什么境界,因为功夫用得上用得好的时候,自然水到渠成,禅境自然现前,而非追求能得的,或想象中能得的。
星洲日报/副刊‧文:继程法师‧2009.01.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